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09:3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目标
学习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
3.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同学们都知道,亲情是人世间最宝贵、最特殊的一种情感。 亲情,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情感,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都会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但是,当“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时,就会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感悟人情的冷暖,探究背后的原因。
导入
字词梳理
预习检测





牡蛎





褴褛










永不变
háo
jié
zhàn
shà

mǔ lì
shù
qiào
chánɡ
chà
zhuàn
lán lǚ
chuò
ɡēnɡ


拮据:
褴褛:
狼狈:
阔绰:
端详: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衣服)破烂。
排场大,生活奢侈。
形容受窘的样子。
仔细地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比喻很有把握。
拿不定主意。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心理角度: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发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4)技巧角度: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1)情节角度:
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2)逻辑角度: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 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从不同角度梳理
故事情节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快速阅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原因→结果
期待→破灭
悬念→结局
1. 于勒身份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由小说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由有钱时的盼望赞美,到见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和行为上的躲避这样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不顾亲情、只管自己的益,金钱至上。
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探究
2.下面我们再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阅读并画出对菲利普夫妇语言、 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看看这些描写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思考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克拉丽丝:精于算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 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又可叹。
①贫穷扭曲了人性。
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探究
人物形象
性格成因
菲利普:没有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向往高贵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两人共同点: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②爱慕虚荣的本性。
③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以及愿望落空后本能的恐慌。
④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通过上面对性格及成因的分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他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薄,令人厌恶;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自己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探究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情节,探究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他们自私冷酷,金钱至上,但是又有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值得同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于勒及“我”(若瑟夫)的形象及作用。
导入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商致富,希望“赔偿损失”,并由于这善意,一下子成为“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全家的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抛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眼中的于勒
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真实的于勒,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的最后面貌——“衣服褴褛”“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并且“我”在心中 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读者眼中的于勒
他早年荒唐,被亲人抛弃,驱逐到美洲。在美洲期间可能发过小财,但最终破产。晚年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但应该说他还是不失善良的本性,破产后并没有再回来拖 菲利普夫妇,而是选择在船上卖牡蛎艰难度日。
于勒人物形象探究
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在小说中正式出场次数并不多。除了在船上遇到之外,关于于勒的所有情节都 是从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口中叙述出来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就是说,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 “我”眼中的于勒,此外其实还有一个层面——读者眼中的于勒。 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前一个层面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 眼中的于勒,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几个层面的于勒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我”对于勒的态度?
(1)知道于勒是自己的叔叔后,不受父母爱憎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默念“叔叔”;
(3)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的形象探究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
这句默念的话包含的意蕴和情感都非常丰富。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还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岀“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我”的形象探究
3.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其实代表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虽然“我”只是个线索性的人物,不是主人公,但在“我”的身上却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我”的形象探究
“我”的形象特点
作用
4.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回忆往事,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1)插叙。小说从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 降临写起,接着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归的原因,使读者对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后来遇到潦倒的于勒,情节发生陡转蓄势。
(2)详略。详略安排有致,比如去哲尔赛岛旅行,可写的定然很多,但却飞来一笔,写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而且要效法,接着大量续写父亲的恐慌、母亲的咒骂等,这是反映人性的地方, 所以详写;而如何避开于勒,全文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极尽简笔。
小说叙事艺术分析
提示: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
(3)铺垫。小说开始叙述家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正因为家庭拮据,所以才急切盼望发财的于勒回来,正因为拮据,所以看到落魄的于勒才避之唯恐不及。
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4)悬念。每星期日都要去等待于勒归来,于勒的两封来信,全家去旅行,特别是父亲要带姐姐去吃牡蛎,这些既是情节的推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设置悬念,这种悬念让读者一直紧张地思考着结局终究会怎样。
(5)突转。突转就是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很多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都有出人意外的突转。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发现老水手像自己的弟弟就是情节的突转,使得故事一下子紧张起来。
小说叙事艺术分析
提示: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
(6)对比。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对比,夫妇与“我”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等。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错落有致,疏落有间,张弛有度,饶有风趣,这主要得益于巧妙的叙事艺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来,盼了12年,始终没有盼到。作者暂时丟下这一情节不写,转而写二姐婚后全家外出旅行,还巧妙穿插父亲羡慕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情节, 一下就让已经绷紧的神经舒缓了下来。可是这短暂的舒缓,正是为紧张的高潮蓄势。菲利普猛然发觉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自己的弟弟于勒。在没有得到确证之前,夫妇二人已经是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又高度紧张起来。作者却暂时不解开这个谜,而是又跌宕了一下, 让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再把气氛缓和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猜测和怀疑,使得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好在”由于他们“筹划有方”(小声说话,避免被听见;让若瑟夫去付钱,避免被认出;回来改乘圣玛洛号,以免再遇见他),他们终于安然脱险,气氛也终于随之平息下来。最后一句话,言简意长,令人回味咀嚼。这样在叙述节奏上一张一弛,展现了精湛的艺术功力。
小说叙事艺术分析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