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湖北省孝感新高考联考协作体 9 月高二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2 年 9 月 9 日下午 14:30-17:05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出现了“烧苗”的现象,这主要与下列哪一项内容有关( )
A.渗透作用 B.光合作用
C.细胞呼吸 D.主动运输
2.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物释放的 O2 量,并不是植物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总 O2 量
B.光合午休是指午间气孔关闭影响了细胞呼吸,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虽不需要光照,但仍需要光反应的产物
D.叶绿体含有大量的类囊体和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都极大的增大了膜面积
3. 某同学进行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与该实验有关的叙
述中合理的是( )
A.若进行长时间连续观察,可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入后期
B.需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C.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和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比
D.在一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分别位于两极
4. 根据生物学知识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所有的生物而言,其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B.人体内的细胞都可进行有氧呼吸
C.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一定都是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D.酶和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效,因此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合成
5. 实验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小鼠毛色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中黑鼠与黑鼠杂交后代中会出现 1/3 的黄鼠
C.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6. 现有基因型为 AaBb 的某种植物个体,aB 的花粉全部致死,其他基因组成类型的花粉正常,卵细胞均正常,已知 A/a 与 B/b 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该个体自交后代的各表型的比例为( )
A.6∶2∶3∶1 B.8∶2∶2 C.7∶3∶1∶1 D.5∶3∶1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1页
7. 某种水绵(n=12)可进行接合生殖。两条水绵相对的两个细胞连通,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合子,合子的细胞核减数分裂产生 4 个核,其中 3 个核退化,仅 1 个发育,最后形成一条新的水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接合生殖产生新水绵的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Ⅰ后期合子中染色体为 48 条
C.接合生殖属于无性生殖,有利于保持性状的稳定
D.合子不需要进行 DNA 复制就可形成四个核
8. 由于除草剂的使用,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有 188 种杂草物种中的
324 个生物类型对 19 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题中的各“生物类型”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
②除草剂使种群内抗性基因突变加快
③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④除草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羊绒鼯鼠属隶属啮齿目松鼠科鼯鼠族,仅知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是体型最大(全长超
过 1 米,体重达 2.5 千克)、分布海拔最高(可达 4800 米)的滑翔哺乳动物。2021 年科
研人员在喜马拉雅山和高黎贡山发现并命名两个羊绒鼯鼠新物种——西藏羊绒鼯鼠和
雪山羊绒鼯鼠。它们的种群被河流分隔开,彼此间有显著的牙齿结构和毛色差异,食物
大多是含有丹宁等有毒物质的针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羊绒鼯鼠的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羊绒鼯鼠和含有丹宁的有毒植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C.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鼯鼠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羊绒鼯鼠对含有丹宁的有毒植物的适应从实质上看是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反应或现象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进而杀灭病菌
B.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分解
D.葡萄糖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
11.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对急性腹泻患者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来清除有害物质
D.对中暑患者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并应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2.以下各项内容中,依次符合右图中 a、b、c、d、e、f、g 所代表的生物学概念关系的选项是( )
A.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
B.可遗传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21 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
征
C.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脊髓、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
节中枢
D.神经元、突起、胞体、轴突、树突、突触小体、神经递质受体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2页
13.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 液渗透压增大,可引起细胞吸水
B.A 液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来维持,其中又以无机盐的作用为主
C.构成①和②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完全相同
D.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因此在内环境中的不同部位 pH 的差异很大
14.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A、B、C”依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
B.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D、E、F、G”依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5.下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是传入神经
B.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加快
D.脊髓仅起到了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的作用
16. 去脑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常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右后肢
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将破坏前后的反应结果记录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不可能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 B.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3页
17.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如图 1 所示,针刺手指引起缩手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位点 M 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 2 所示。请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图 2 中 ab 段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膜外 Na+内流所致
C.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刺痛的感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D.对 N 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以引发一次反射活动
18.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受体被占据后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请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失效
B.可根据 α-银环蛇毒的作用原理研发镇痛类的药物
C.有机磷农药可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
D.α-银环蛇毒中毒的典型症状就是肌肉僵直
19.下列事例中没有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机制的是( )
A.某游客在景区寻找厕所的途中有意识的憋尿
B.乒乓球飞向一位观看比赛的观众眼前时,他迅速闭眼
C.在测试膝跳反射时,受试者过于紧张导致敲击后小腿并未伸展
D.某人手部静脉注射时疼痛得叫出声来但是整个胳膊仍然一动不动
20.大脑皮层有许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构成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引起上肢运动
C.多数人的言语区位于左大脑半球
D.感觉性记忆可以持续几秒到数分钟不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60 分。
21.(18 分)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写出下列图示的圈中结构的中文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2)有的性状是由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控制的,其遗传与性别是否相关联?
______(答“是”或“否”);这是否属于伴性遗传? ______(答“是”或“否”)。
(3)如图甲、乙表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甲和病毒丙共同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有________(填字母)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4页
(4)下图是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数目的变化曲线。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_______段中,_______段可表示
着丝粒分裂;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在 CD 段细胞是否始终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_______(答“是”或“否”),E 点的细胞应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22.(16 分)图 1 和图 2 分别是人体肺部和肝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请根据相关信息作答:
(1)A、B、C、D 处的液体的名称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达到内环境的稳态,
而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①②处的血糖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③④处的氧气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一个 O2
分子从肺泡腔来到 D 细胞内并被利用消耗,至少穿过了_______层生物膜。
(4)酒精(学名乙醇)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完成,其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饮酒后服用或注射头孢类药物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即乙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由以上信息可知,头孢类药物主要抑
制_______的活性。
23.(14 分)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了婴儿那样的尿床现象,此时的排尿________(填“是”
或“不是”)一种反射活动。
(2)用神经纤维来进行实验,利用电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所示。若在 b 点右侧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___________→④。若在
a 与 b 的中点处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5页
(3)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 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 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 Cl-通道,导致发生 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溶液中。这 4 种处理方式造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则甲、乙、丙、丁处理的方式最可能是:甲____、乙____、丙____、丁____(填序号)。
24.(12 分)根据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证明,电刺激与心脏相连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电刺激与心脏相连的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这说明心跳快慢(心率)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某研究者用电刺激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心跳也加快。推测是由于电刺激交感神经后引起肾上腺髓质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心脏,促进心跳加快。现有甲、乙两只小白兔,其中甲兔已剥离出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但未切断),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
①分别检测甲、乙两只小白兔的_____________,并记录。
②电刺激甲兔支配肾上腺髓质的_____________,立刻用等渗溶液提取甲兔的肾上腺髓
质组织液并制成提取液。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其心率。若乙兔________,则推测
正确,否则推测不正确。
(2)研究人员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来研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处理及结果见表。
已知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②③④组实验判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
起的。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用作__________(填字母)。
a.降糖 b.麻醉 c.提神醒脑 d.缓解肌肉痉挛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试卷(共 6 页)第6页2022 年湖北省孝感新高考联考协作体 9 月高二考试
高二生物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
1. A 2.B 3.C 4.A 5.C
6. C 7.A 8.A 9.C 10.B
11.A 12.B 13.B 14.B 15.B
16.D 17.B 18.B 19.B 20.C
解析如下:
1.A
【解析】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出现了“烧苗”的现象,是由于外界溶液渗透压高于根部细胞细
胞液渗透压,从而造成植物细胞渗透失水。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2.B
【解析】A 项中,植物释放的 O2 量,是净光合,是植物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总 O2 量与呼
吸作用消耗的 O2 量的差值,A 正确;B 项中,光合午休是指午间气孔关闭影响了 CO2的吸
收,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B 错误;C 项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虽不需要光照,但仍需要光
反应的产物,C 正确;D 项中,叶绿体含有大量的类囊体和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都极大
的增大了膜面积,D 正确。故选 B。
3.C
【解析】A 项中,观察到的是死细胞,因此不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入后期,A 错误;
B 项中,本实验漂洗用清水,且本实验中不能称为“洗去浮色”,B 错误;C 项中,细胞周期
中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和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比,C 正确;D 项中,有丝分裂不存在同
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D 错误。故选 C。
4.A
【解析】A 项中,细胞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非细胞的病毒,其蛋白质也需
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 正确;B 项中,人体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
行有氧呼吸,B 错误;C 项中,存在着小分子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运输的情况,C 错误;D
项中,酶和神经递质都需要补充和更新,但酶在作用后不会失效,D 错误。故选 A。
5.C
【解析】由题中的第二个实验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再结合实验二中后代黄鼠∶黑鼠为 2∶
1,则说明有 1/4 的早期胚胎死亡,即显性纯合子死亡。A 项中,小鼠毛色性状的遗传遵循
分离定律,A 错误;B 项中,小鼠中黑鼠与黑鼠杂交后代应均为黑鼠,B 错误;C 项中,由
于显性纯合致死,所以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而都是杂合子,C 正确;D 项中,小鼠
中黑色个体均为隐形纯种个体,D 错误。故选 C。
6.C
【解析】由题意可知,精子存活的情况为:
AB∶Ab∶ab=1∶1∶1
卵细胞的存活情况为:
AB∶Ab∶aB∶ab=1∶1∶1∶1
用棋盘法写出基因型可分析出后代的表型以及其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7∶3∶1∶1
经过分析可知 A、B、D 错误,C 正确。故选 C。
7.A
【解析】根据题意,合子的细胞核中含有 24 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 4 个核,最终一
个可以发育成个体,则每个核中含有 12 条染色体。A 项中,水棉的接合生殖属于有性生殖,
该过程有减数分裂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A 正确;B 项中,合子的细胞核中含
有 24 条染色体,则减数分裂Ⅰ后期合子中染色体为 24 条,B 错误;C 项中,水棉的接合生
殖属于有性生殖,不是无性生殖,且有性生殖并不能保持性状稳定,C 错误;D 项中,合子
形成四个核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需要进行 DNA 复制,DNA 复制后才能
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4 个核,D 错误。故选 A。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答案(共 4页)第1页
8.A
【解析】分析可知:①物种有 188 种,其中的“生物类型”有 324 种,即各“生物类型”中,有
的属于同一物种,因此其中有的 “生物类型”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①错误;②除草剂起到
了选择作用,并不会使种群内抗性基因突变加快,②错误;③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
统中,抗药性个体不占优势,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③正确;④除草剂交替使用,可
避免单一种类的抗药性个体占优势,所以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④正确。分析
可知 B、C、D 错误,A 正确。故选 A。
9.C
【解析】A 项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 错误;B 项
中,相互有一定关系的物种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 错误;C 项中,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
鼯鼠已经是两个不同物种,具有生殖隔离,已不能发生基因交流,C 正确;D 项中,羊绒鼯
鼠可捕食毒植物,这种适应实质上看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而不是基因型频率,D 错
误。故选 C。
10.B
【解析】A 项中,泪液属于人体的外界,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B 项中,突触间隙通常是
组织液,B 正确;C 项中,肠道属于人体的外界,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D 项中,葡萄糖
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细胞外液,D 错误。故选 B。
11.A
【解析】A 项中,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升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一定程度吸收组织液中
的水,来治疗组织水肿,A 错误;B 项中,急性腹泻患者有一定的水分和盐分的丢失,注射
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可起到治疗作用,B 正确;C 项中,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能排出有
害代谢物,采用血液透析来清除有害物质是有效的治疗措施,C 正确;D 项中,对中暑患者
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并应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有助于使中暑患者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并避
免了体内水盐失衡,D 正确。故选 A。
12.B
【解析】A 项中,血浆不包含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此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是并列关系,A
错误;B 项中,生物学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无误,B 正确;C 项中,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
调节中枢不在大脑皮层,而是在下丘脑,C 错误;D 项中,突触小体一般位于轴突的末端,
此外神经递质受体可位于树突或胞体上,D 错误。故选 B。
13.B
【解析】分析可知,A 为血浆,B 为淋巴液,C 为组织液,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毛细
淋巴管壁细胞,③是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A 项中,C 液渗透压增大,可引起细胞失水而不
是吸水,A 错误;B 项中,A 液是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来维持,渗透压 90%
以上来自 Na+和 Cl-,所以渗透压主要以无机盐的作用为主,B 正确;C 项中,①毛细血管壁
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不完全相
同,C 错误;D 项中,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但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对
HCO - 2- -3 /H2CO3 和 HPO4 /H2PO4 ,可起到缓冲作用,pH 较稳定,D 错误。故选 B。
14.B
【解析】A 项中,“A、B、C”依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A 正确;B 项中,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 错误;C 项中,“D、E、F、G”依次是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C 正确;D 项中,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 正确。故选 B。
15.B
【解析】A 项中,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包含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A
错误;B 项中,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B 正确;C 项中,交
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C 错误;D 项中,脊髓不仅
起到了脑与躯干、内脏间的联系通路的作用,脊髓中还有一些低级中枢,D 错误。故选 B。
16.D
【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破坏前,无论刺激脊蛙哪一侧后肢的感受器,都能引起双侧的
后肢收缩。实验结果显示,破坏了右后肢部分结构之后,刺激左后肢时,左后肢仍然可以收
缩而右后肢不能收缩,说明右侧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实验结果还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答案(共 4页)第2页
显示,破坏后,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已经不能收缩了,这说明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
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综上所述,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传
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因此 A、B、C 均存在可能性,D 未提及传出神
经或效应器被破坏,所以不可能是 D。故选 D。
17.B
【解析】A 项中,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上是进行单向传导和单向传递的,A 错误;
B 项中,图 2 中 ab 段是指形成动作电位,这是由膜外 Na+内流所致,B 正确;C 项中,产生
感觉并不是反射活动,C 错误;D 项中,对 N 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以引发肌肉收缩,但是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这并不是反射活动,D 错误。故选 B。
18.B
【解析】由题意可知,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因而可反复
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过度兴奋,造成肌肉僵直痉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受体被占据后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
突触后膜接受不到乙酰胆碱,阻断了兴奋的传递,可造成肌肉麻痹等一系列症状,不及时治
疗常导致呼吸衰竭而致命。A 项中,有机磷农药并不能使乙酰胆碱失效,A 错误;B 项中,
α-银环蛇毒有抑制兴奋传递的作用,可根据 α-银环蛇毒的作用原理研发镇痛类的药物,B 正
确;C 项中,有机磷农药并不能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C 错误;D 项中,α-银环蛇
毒中毒的典型症状是肌肉麻痹,而不是僵直,D 错误。故选 B。
19.B
【解析】分析可知 A、C、D 均体现了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的调控,
即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机制;B 项中,该观众发生了眨眼反射,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中枢位于脑干,此过程没有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机制。故选 B。
20.C
【解析】A.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构成,A 错误;B 项中,刺激大脑皮层中央
前回的顶部引起下肢运动,B 错误;C 项中,多数人的言语区位于左大脑半球,C 正确;D
项中,感觉性记忆往往不超过 1 秒,D 错误。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60分。
21.(18 分)
(1)①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1 分) ②腺苷(也可答“腺嘌呤核苷”)(1 分)
③腺嘌呤核糖核苷酸(1 分) ④腺嘌呤(1 分) (字写错不得分)
(2)是(2 分) 是(2 分)
(3)ac(2 分)
(4)CD(2 分) DE(2 分) 是(2 分) 92(2 分)
【解析】
(1)由碱基 T 和双链结构可知①为 DNA 中的一个核苷酸,①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
酸;②是 ATP 中的腺苷的部分;③是 tRNA 中的一个核苷酸,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④
是核苷酸中的碱基部分,④是腺嘌呤。
(2)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仍随 XY 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例如 XaXa×XAYa,后代中雌性基因型是 XAXa表型为显性,雄性基因型是 XaYa表型为隐性。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3)遗传物质决定外壳,所以产生的新一代的病毒是 a 和 c。
(4)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减数分裂Ⅰ包含在
CD 段中,DE 段可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不存在
同源染色体分离,任何阶段都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E 点时,着丝粒已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成为染色体,此时的细胞应含有 92 条染色体。
22.(16 分)
(1)组织液(1 分) 血浆(1 分) 组织液(1 分) 细胞内液(1 分)
(2)化学成分(答“成分”不扣分)(1 分)
渗透压(1 分) 酸碱度(答“pH”不扣分)(1 分) 温度(1 分)(后三空没有固定顺
序,答出一个给一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答案(共 4页)第3页
(3)①(2 分) ③(2 分) 11(2 分)
(4) 酶 2(2 分)
【解析】
(1)A、B、C、D 处的液体的名称分别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达到内环境的稳态,而理
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3)肺部细胞一直在消耗血糖,所以随血流流向下游,血糖在减少,①②处的血糖浓度较
高的是①;肝部细胞一直在消耗氧气,所以随血流流向下游,氧气在减少,③④处的氧气浓
度较高的是③。一个 O2 分子从肺泡腔来到 D 细胞内并被利用消耗的过程分析如下:O2过肺
泡上皮细胞 2 层膜(进细胞穿过一层膜,出细胞穿过一层膜),过毛细血管壁细胞 2 层膜(进
入血浆),从血浆进入红细胞 1 层膜,红细胞随血液循环来到肝部,从红细胞中离开来到血
浆 1 层膜,过毛细血管壁细胞 2 层膜(进入组织液),进入肝细胞 1 层细胞膜,进入线粒体
被利用过 2 层膜,一共是 11 层膜。
(4)分析可知当酶 2 活性被抑制时,可导致乙醛不能转化为乙酸从而使乙醛积累,发生乙
醛中毒。
23.(14 分)
(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答出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扣分)(2 分)
感受器(2 分) 是(2 分)
(2)③→④→①(2 分) ④→②→④(2 分)
(3)④(1 分) ①(1 分) ②(1 分) ③(1 分)
【解析】
(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
小泡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
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了
婴儿那样的尿床现象,此时的排尿是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2)若在 b 点右侧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③→④→①→④。
若在 a 与 b 的中点处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②→④。
+ +
(3)①利用药物Ⅰ阻断 Na 通道,动作电位不能产生,与乙图一致;②利用药物Ⅱ阻断 K
-
通道,导致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与丙图一致;③利用药物Ⅲ打开 Cl 通道,
- +
导致发生 Cl 内流,静息电位加强,与图丁一致;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 溶液中,导致动
作电位的强度下降,与图甲一致。因此,甲、乙、丙、丁处理的方式最可能是:甲④、乙①、
丙②、丁③。
24.(12 分)
(1)①心率(2 分) ②交感神经(2 分)
③提取液注射到乙兔体内(2 分) 心跳加快(2 分)
(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或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2 分)
bd(2 分)
【解析】
(1)分析题意可知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别检测甲、乙两只小白兔的心率,并记录。
②电刺激甲兔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立刻用等渗溶液提取甲兔的肾上腺髓质组织液并
制成提取液。
③将提取液注射到乙兔体内,检测其心率。若乙兔心跳加快,则推测正确,否则推测不正确。
(2)已知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②③④组实验判断,突触
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接受的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的,即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
低应该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或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
的。河豚毒素对兴奋的传递有抑制作用,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用作麻醉
或缓解肌肉痉挛等方面。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生物答案(共 4页)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