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4 08:22: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上地幔的顶部、地壳、岩石圈 D.地幔、地核、地壳
2.图乙中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20千米 D.35千米
【答案】1.C 2.A
【解析】1.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b表示地壳,a表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表示岩石圈,C正确。外核和内核分层存在,二者属于地核,不属于其他圈层,A错误。上下地幔分层存在,属于地幔,不属于其他圈层部分,B错误。地壳、地幔和地核三者不存在包含关系,D错误。故选C。
2.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波速会发生改变,图中显示,在地表以下5千米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图乙中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5千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界面上下的物质构成和物理性质不同,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A表示岩石圈 B.B表示地幔 C.C表示内核 D.n表示纵波
4.图中b表示( )
①莫霍界面②古登堡界面③地壳与上地幔交界④下地幔与地核交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莫霍界面,横波与纵波速度都变慢
B.古登堡界面是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
C.地幔的底部有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D.古登堡界面与莫霍界面是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答案】3.B 4.D 5.D
【解析】3.A为地壳,A错误;B表示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B正确;C是地核,C错误;n是横波,D错误。故选B。
4.b位于下地幔,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线,③错误,④正确。分界线为古登堡界面,①错误,②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由图可知,莫霍界面,横波与纵波速度都变快,A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核与下地幔的分界面,B错误。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C错误。古登堡界面与莫霍界面是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在地表以下平均17千米处,存在的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存在的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D正确。故选D。
【点睛】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大气圈,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 B.四个圈层没有联系
C.③为水圈就是指地表水 D.②为生物圈,和水圈范围一致
7.有关④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地幔 B.岩层越向下越新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没有生命存在
【答案】6.A 7.C
【解析】6.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判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大气圈(①)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从而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A正确;四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B错误;水圈(③)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还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C错误;生物圈(②)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下部和岩石圈的上部,D错误。故选A。
7.根据图中④的位置判断,④圈层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A错误;岩石圈的岩层往往越向下越老,B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C正确;岩石圈上部为生物圈的一部分,因此岩石圈有生命存在,D错误。故选C。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①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富含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质地坚硬致密 D.有明显的层理
【答案】8.A 9.B
【解析】8.读图可知,②、③、④三个岩层具有明显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这三层中形成最晚的是②层,①岩层为岩浆岩,图中岩浆岩穿透②岩层并覆盖其上,表明①岩层形成比②岩层晚,因此图中四个岩层中最晚形成的是①,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9.读图可知,①岩层的岩体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应为喷出型岩浆岩,喷出冷凝速度较快,岩浆中气体排出过程形成较多气孔构造,质地相对比较疏松,B符合题意,排除C;岩浆高温,冷凝过程中不易形成生物化石,排除A;层理结构一般是沉积岩特征,岩浆岩大多不具有这一特征,排除D。故选B。
【点睛】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地层层序律三定律:一是叠层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二是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三是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有关于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
11.有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答案】10.C 11.B
【解析】10.读图可知,图中②岩石只能由岩浆形成,故为岩浆岩,则①为沉积岩,a表示有岩浆生成岩浆岩,故a为冷却凝固,A错误;b表示由变质岩变为岩浆,故b表示重熔再生,B错误;c表示有沉积岩变成变质岩,故c表示变质作用,C正确;d表示有岩浆岩形成沉积岩,故d为外力作用,D错误。故选C。
11.岩浆冷却凝固形成②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代表,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B正确,CD错误。三大类岩石受外力作用都可变成①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大理岩是变质岩,A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图示判读:(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在雾凇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水 B.岩石 C.树木 D.大气
14.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的地球圈层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答案】12.C 13.C 14.A
【解析】12.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华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在雾凇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植物,即树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生物圈最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1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沉积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B.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沉积岩当中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D.沉积岩的岩层中一定会含有生物化石
【答案】D
【详解】沉积岩是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其形成过程大致是: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形成破碎物,然后经风力、流水等外力搬运至低处沉积下来,随着沉积物堆积到一定程度,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岩石,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不同年代沉积、固结的岩石物质或结构不完全相同,从而不同的地层出现明显的层理构造,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先沉积形成的岩石在下,后沉积形成的岩石在上,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生物化石的形成环境要求较高,偶然性较大,因此沉积岩的岩层中有可能含有生物化石,但不一定会含有生物化石,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图1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 图2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3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和____;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适宜的____。
(2)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____千米,____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____全部以及____的顶部。
【答案】(1) 地球 火星 温度
(2) 日冕层 太阳风 极光
(3) 5—10 硅铝
(4) 甲和乙(地壳) 丙(地幔或上地幔)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太阳结构示意图、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宜居带位置、太阳大气层次与太阳活动、地壳厚度与结构、岩石圈的范围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表面温度适宜。
(2)
太阳大气由里及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向极地地区运动,在高纬地区与高层大气碰撞,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5-10千米。图中显示,地壳中的甲层属于大陆地壳的上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呈不连续状态分布,主要是由于该甲层中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其范围是指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在图中包括甲、乙全部和丙(上地幔)的顶部。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②为____。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填名称)。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①、②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B.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图中的①界面
【答案】(1)古登堡面
(2) 大气圈 水圈
(3) 大气圈 岩石圈
(4)B
(5)C
【分析】该大题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设置五个小题,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岩石圈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②的深度大约在2900km左右,应为古登堡界面。
(2)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为大气圈,因此最后的为A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圈层连续而不规则。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是最为活跃的圈层,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4)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C、D、E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地核,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故A错;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故B正确;人类生活在外部圈层中,图中CDE为内部圈层结构,故C错;①深度为33km,应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此界面上波速加快,题1结论可知②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在此突然消失,纵波波速在此突然下降,故D错误,答案选择B。
(5)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岩石圈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但不能说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故AB错,C正确;①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核和地幔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故D错误,答案选C。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一中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环境。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纸、笔等。
(3) ①沉积岩 古生代 ②海洋 陆地
(4) 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分析】本题以上海某中学地质考察为材料,主要涉及地质年代、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
据材料分析,“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动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考察工具只要合理即可,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需要该区域的岩层资料信息,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地质环境复杂,需要携带指南针;作为地质考察,还需要携带地质锤、笔、纸等必需品。
(3)
该区域岩层多含有化石,岩层是外力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区域最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所以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海洋里,故地层主要是海洋环境;恐龙生活在陆地上,故主要为陆地环境,且恐龙为大型动物,需要充足的食物,故其生存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后来恐龙繁盛时期为陆地环境,该地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且三叶虫化石等出露,表明区域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表示_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3)图中F界面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圈层物质状态为____态,以下的G圈层物质状态为____态,F表示____面。
(4)C层主要由____组成,G层表示____,H层表示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答案】(1) 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 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 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古登堡
(4) 各种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
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
据图可知,横波和纵波在经过D界面时,速度都加快,可知,D为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莫霍面以下的E为地幔。
(3)
观察图分析,横波A在F处波速完全消失,纵波B在F处波速突然下降,可知,F为古登堡界面。因为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据此可知,E层物质状态为固态,G层物质状态为液态。
(4)
C层为地壳,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G层和H层位于古登堡面一下,为地核,其中G层为外核,H层为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制造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可以在水深3050m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m。下图是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所示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____界面,该界面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是____。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大陆
(3)莫霍;33km
(4)③;地幔;岩石;固态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圈层构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图中①表示大陆地壳,②表示大洋地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图中④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该界面在大陆部分的平均深度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
(4)由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可以在水深3050m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m;读图可知,图中海域地壳的深度约为10千米,因此该钻井船可以穿过莫霍界面,钻探到③地幔部分,该部分物质位于软流层之上,属于固态岩石。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上地幔的顶部、地壳、岩石圈 D.地幔、地核、地壳
2.图乙中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20千米 D.35千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A表示岩石圈 B.B表示地幔 C.C表示内核 D.n表示纵波
4.图中b表示( )
①莫霍界面②古登堡界面③地壳与上地幔交界④下地幔与地核交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莫霍界面,横波与纵波速度都变慢
B.古登堡界面是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
C.地幔的底部有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D.古登堡界面与莫霍界面是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大气圈,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 B.四个圈层没有联系
C.③为水圈就是指地表水 D.②为生物圈,和水圈范围一致
7.有关④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地幔 B.岩层越向下越新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没有生命存在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①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富含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质地坚硬致密 D.有明显的层理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有关于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
11.有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在雾凇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水 B.岩石 C.树木 D.大气
14.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的地球圈层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1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沉积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B.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沉积岩当中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D.沉积岩的岩层中一定会含有生物化石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图1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 图2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3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和____;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适宜的____。
(2)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____千米,____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____全部以及____的顶部。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②为____。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填名称)。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①、②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B.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图中的①界面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一中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环境。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表示_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3)图中F界面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圈层物质状态为____态,以下的G圈层物质状态为____态,F表示____面。
(4)C层主要由____组成,G层表示____,H层表示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制造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可以在水深3050m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m。下图是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所示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____界面,该界面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是____。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