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3.1水循环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海绵城市”建设注意可呼吸地表建设,从而使得地表水更容易下渗,增加雨水的下渗量,从而起到涵养水源功能,故可以调节地表径流,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海绵城市”建设仅改变了局部地面性质,因此对调节水汽输送、增加大气降水的影响不明显,②、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a—水汽输送 B.b—蒸发 C.c—地下径流 D.d—下渗
3.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答案】2.A 3.C
【分析】2.读图可知,图中a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应为水汽输送,A正确;图中b由河流指向海洋,应表示地表径流,B错误;图中c把河流水转化为地下水,应为下渗,C错误;图中d由地下水指向海洋,应为地下径流,D错误。故选A。
3.水循环过程中水在地表各圈层中运动,从而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水循环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等环节影响明显,但对海洋蒸发、海洋降水和水汽输送等环节影响很小,并不能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水循环过程中水在地表各圈层中运动,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护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实现各圈层、海陆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B 5.C
【分析】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涉及水循环及人类活、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观。
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为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使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波动强烈,B项正确,A项错误;降水变率大小与气候变化有关,与地表植被覆盖关系不大,C项错误;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可能会淤积河道,但与径流量年内波动大小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选B。
5.森林植被恢复后,蒸腾量增加,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水下渗增强,地下径流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③④正确,②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低对该山地降水量影响较小,①错误,C项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植被恢复或破坏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关专业人员探索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低影响开发指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变化与径流污染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图示意一般城市和海绵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城市建设属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是( )
A.拓宽下水道,增加主干道坡度 B.路面铺设透水材料,绿色屋顶蓄水
C.裁弯取直河道,改变河流流向 D.道路旁修建水渠,校园操场塑胶化
7.与一般城市相比,海绵城市的水体排放量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 )
A.雨季回灌,地下水储量增加 B.枯枝落叶积存,地表径流缓慢
C.热岛效应缓解,降水强度降低 D.土地硬化面积减少,雨水下渗增加
【答案】6.B 7.D
【分析】6.由材料中“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可判断增加路面透水性和利用植被蓄水的措施,属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拓宽下水道,增加主干道坡度;裁弯取直河道,改变河流流向;道路旁修建水渠,校园操场塑胶化都会改变建设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属于“低影响开发”,ACD错误。所以选B。
7.海绵城市降水后,水体能更多地下渗或储存在地表低洼处,所以排放到城市外的水体较少,D项正确。不是因为雨季回灌、枯枝落叶寄存、降水强度降低等导致的海绵城市水体排放量占比较低,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可以有效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占比。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
A.风力能 B.太阳能 C.地热能 D.生物能
【答案】8.B 9.B
【分析】8.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有蒸发环节,①项正确;水滴凝结及滴落至容器中,模拟了大气降水的水循环环节,③正确;该方法没有体现水汽输送和地下径流的水循环环节,②④均错误。故选为В。
9.该方法利用太阳能来使水分蒸发,借助地球重力的影响使水滴积聚于中间重物处滴落至容器中。因此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地球重力和太阳能。选项中符合的为B。
【点睛】解答该题要分析塑料薄膜的作用,可以透射太阳光照,提高温度,促使水体蒸发,然后凝结在塑料薄膜上。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新疆某河流连续两日的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
A.雨水补给 B.冰雪融水补给 C.湖泊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11.下列关于该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明显冬汛 B.流量大 C.无明显汛期 D.有断流现象
【答案】10.B 11.D
【分析】10.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河流流量较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可判断出该河流量受气温的日变化影响明显。白天气温高的时候,冰雪融化量大,补给多,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的时候,冰雪融化量小,补给少,河流流量小,B正确。湖泊水、地下水补给量较稳定,日变化较小,CD错误。雨水补给使河流水量变化较大,不呈周期性变化,A错误。故选B。
11.由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新疆,流量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可推测该河流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冰雪不易融化,没有冰雪融水补给而产生断流现象,A错误,D正确。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汛期明显,BC描述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的分析:1、依河流所在的地区判断: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云贵高原区地下水补给较多;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雨水补给,径流变化较大,与降水变化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决定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而可靠;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春季有明显春汛的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河段汛期和枯水期河流水位及潜水位(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准确表述图中水体相互关系的是( )
A.洪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全年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全年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13.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下游 B.黄河下游 C.黑龙江下游 D.珠江下游
【答案】12.C 13.B
【分析】12.潜水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根据图示水位线,洪水期、枯水期河流水都比潜水位高,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因此图中水体相互关系是全年河流水补给地下水,C正确、BD错误;洪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表述正确,但不全面,A错误。故选C。
13.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段全年都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说明该河段可能是地上河,最可能位于黄河下游,B正确;长江下游、黑龙江下游、珠江下游都没有形成地上河,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对河流经常起着调节作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永暑礁是我国南海的珊瑚岛礁,由珊瑚虫和其他造礁生物遗骸(图左)堆积形成。永暑岛(图右)是在永暑礁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礁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而成的岛屿,面积约2.8km2。目前,永暑岛已经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水域M( )
A.我国拥有独立主权 B.我国仅有经济管辖权
C.适合修建大型港口 D.他国船舶不可以通过
15.参照永暑岛的条件,推断海岛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必备条件是( )
A.轮廓狭长 B.有良好地下储水构造 C.面积够大 D.降水季节集中
【答案】14.A 15.B
【分析】14.读图该岛屿为永署岛,面积为2.8km2,属于珊瑚岛,M海域距离该岛屿近,所以M应属于我国的领海,我国对其拥有独立的主权,A正确;领海我国拥有独立主权,不仅仅有经济管辖权,故B错误;根据材料该高于为珊瑚岛,地质不稳定,且水域较浅,不适宜修建大型港口,故C错,一个国家的领海可以允许其他国家船只“无害”通过,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15.海岛上稳定地下淡水区的形成,得益于足够的稳定的水分补给(降水)、储水的地下空间(孔状地质结构)和足够的宽度和长度;降水集中不利于雨水的充分下渗,从而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AD错误;有良好地下储水构造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B正确;根据材料该岛屿2.8km2,面积不大,所以面积不是必备条件,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领海:我国是从领海基线量起,向外最宽不超过12海里。 12海里以内的领海、领空及底土等均为国家主权范围,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毗连区是指毗连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也就是从领海再向外拓宽12海里。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海里,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片海域。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实验名称:模拟水循环主要环节
实验材料:烧瓶、石棉网、玻璃导管、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实验步骤:①往烧瓶内加入适量自来水,按下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实验思考:
(1)说出该实验模拟的水循环环节。
(2)从水循环角度,提出实现托盘中水量增加应采取的措施。
(3)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答案】(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等。
(2)加大蒸发量;加强水汽输送;增加降水等。
(3)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等。
【分析】本题通过模拟实验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分析,烧瓶内自来水加热形成水蒸气,模拟了蒸发环节;水蒸气通过玻璃导管释放出来,模拟了水汽输送;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模拟了降水和地表径流。
(2)从水循环的角度,托盘中水相当于地表径流,其形成经过了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因此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需要增加烧瓶的蒸发量,增强导管的水汽输送,增加玻璃板冷却形成的降水量。
(3)水循环使陆地水体得以补充和更新;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各圈层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调节气候;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点睛】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青海省地理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说出图示地区长江、黄河参与的空间尺度最大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答案】海陆间水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夏季风输送到该地区,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流,流回海洋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只要掌握基础知识,结合地理术语作答即可。
【详解】水循环可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图示地区为青海省的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河流是我国的外流河,注入海洋,参与尺度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过程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的形式完成。
1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图示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图a中哈尔滨以下河段河流的大体流向,据图b说出松花江流域汛期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答案】流向:自西南流向东北。
季节:春季和夏季;
原因:春季气温升高,冬季的积雪大量融化,汇入河流后形成春汛;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增多,形成夏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
【详解】从图a中可以看出哈尔滨以下河段河流流向为:自西南流向东北;从图b中可以看出河流在春季和夏季两次出现高水位,即形成了春汛和夏汛;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原因: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气温升高之后,冬季的积雪才开始大量融化,积雪融水汇入河流后,使河流水位升高,出现春汛;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使河流水位再次上涨,出现夏汛。
19.(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A、B两河流流量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河在我国_________地区最常见,河水靠_________和________补给;B河在我国_________地区最为常见,河水主要靠_________补给。
(2)分析A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答案】(1)东北 季节性积雪融水 雨水 西北内陆 高山冰雪融水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有大量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7、8月份降水量丰富,河水上涨,形成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封冻,导致断流。
【分析】本题通过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考查了河流的补给水源,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A图可知,该河有两次汛期,一次是4月的春汛,另一次是夏汛,由此可推知该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汛是大气降水补给。由B图看出,河流的汛期是7、8月,且流量小,这是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成;冬季河流断流,可能是冬季结冰,无水源补给。由B河流量变化特点可判断B河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7、8月份降水量丰富,河水上涨,形成夏汛,且径流量比春汛更大;冬季河流封冻,径流量小,甚至断流。
【点睛】河流补给水源,一般分为5类:
1、雨水补给:它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一般多在夏季和秋季补给河流,个别地区也发生在冬季。雨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往往造成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的特点,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3、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指在流域内的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的融水补给。这类补给也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和部分较温润的山区。冰雪融水补给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位面积出水率高,并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这类补给的河流水量的年变化幅度比雨水补给的河流小。
4、湖泊沼泽补给:山地地区的湖泊,常成为河流源头。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能汇集湖区许多来水,增加河流流量,较大湖泊对河流水量起调节作用。沼泽水补给,对河流水量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补给的水量也较小。
5、地下水补给:它是河流水量可靠、经常的来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更为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2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家乡的河流水文状况,并结合所学的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下面是他们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绘成的家乡某河流域特征示意图(图甲)和①②两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 ,理由是 。
(2)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3)图中④处近年来时有咸潮(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发生,其发生的季节大多在 季。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说明与⑤处生态环境的关系。
(5)图中⑦处地下水易受人类污染,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1)b 经过湖泊的调节,河流流量变得平缓
(2)雨水补给
(3)冬春
(4)⑤处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5)浅层地下水埋藏浅,易受地表下渗的污水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河流补给形式、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②水文站上游有湖泊,由于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使②水文站流量变得更加平缓,因此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b。
(2)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应为大气降水。
(3)咸潮是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我国东部季风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咸潮时有发生。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与⑤处森林覆盖率降低,下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5)读图可知,⑦处为浅层地下水,地下水在隔水层之上,埋藏浅,因此易受地表水污染。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3.1水循环 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a—水汽输送 B.b—蒸发 C.c—地下径流 D.d—下渗
3.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关专业人员探索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低影响开发指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变化与径流污染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图示意一般城市和海绵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城市建设属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是( )
A.拓宽下水道,增加主干道坡度 B.路面铺设透水材料,绿色屋顶蓄水
C.裁弯取直河道,改变河流流向 D.道路旁修建水渠,校园操场塑胶化
7.与一般城市相比,海绵城市的水体排放量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 )
A.雨季回灌,地下水储量增加 B.枯枝落叶积存,地表径流缓慢
C.热岛效应缓解,降水强度降低 D.土地硬化面积减少,雨水下渗增加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
A.风力能 B.太阳能 C.地热能 D.生物能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新疆某河流连续两日的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
A.雨水补给 B.冰雪融水补给 C.湖泊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11.下列关于该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明显冬汛 B.流量大 C.无明显汛期 D.有断流现象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河段汛期和枯水期河流水位及潜水位(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准确表述图中水体相互关系的是( )
A.洪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全年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全年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13.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下游 B.黄河下游 C.黑龙江下游 D.珠江下游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永暑礁是我国南海的珊瑚岛礁,由珊瑚虫和其他造礁生物遗骸(图左)堆积形成。永暑岛(图右)是在永暑礁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礁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而成的岛屿,面积约2.8km2。目前,永暑岛已经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水域M( )
A.我国拥有独立主权 B.我国仅有经济管辖权
C.适合修建大型港口 D.他国船舶不可以通过
15.参照永暑岛的条件,推断海岛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必备条件是( )
A.轮廓狭长 B.有良好地下储水构造 C.面积够大 D.降水季节集中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实验名称:模拟水循环主要环节
实验材料:烧瓶、石棉网、玻璃导管、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实验步骤:①往烧瓶内加入适量自来水,按下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实验思考:
(1)说出该实验模拟的水循环环节。
(2)从水循环角度,提出实现托盘中水量增加应采取的措施。
(3)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青海省地理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说出图示地区长江、黄河参与的空间尺度最大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1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图示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图a中哈尔滨以下河段河流的大体流向,据图b说出松花江流域汛期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19.(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A、B两河流流量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河在我国_________地区最常见,河水靠_________和________补给;B河在我国_________地区最为常见,河水主要靠_________补给。
(2)分析A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家乡的河流水文状况,并结合所学的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下面是他们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绘成的家乡某河流域特征示意图(图甲)和①②两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 ,理由是 。
(2)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3)图中④处近年来时有咸潮(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发生,其发生的季节大多在 季。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说明与⑤处生态环境的关系。
(5)图中⑦处地下水易受人类污染,说明其自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