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左图为彝良盘山公路)。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减小线路的坡度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2.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主要得益于( )
A.缩短路程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节省投资的需要 D.经济技术的提高
【答案】1.B 2.D
【解析】1.山区公路呈“之”字形主要是受坡度较陡的地形限制,这种地形条件不适合发展旅游业,A错误;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迂回前进,可以减小线路的坡度,提高行车安全,B正确;修建多条交通线才能增加线路密度,而只修建一条呈“之”字形的公路对于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起到的作用不大,C错误;通过更多的居民点不一定要将公路修建成“之”字形,D错误。本题应选B。
2.逢山开道和建设桥梁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利的地形条件,不一定会缩短路程,A错误;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对耕地的占用可能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增大了建设投资,C错误;目前经济快速发展,资金更加充足,同时技术水平提高,为建设高速公路提供了保障,所以现在山区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D正确。本题应选D。
【点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①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原因是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低于铁路。②线路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③山地修建交通线应迂回前进,呈“之”字或“8”字状修建。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江西婺源月亮湾乡村聚落呈“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下图为当地乡村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沟壑纵横 B.山河相间 C.河网密布 D.降水丰沛
4.“宅高田低”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
A.高宅利于通风 B.低田便于排洪 C.低田便于耕作 D.高宅可避洪水
【答案】3.D 4.D
【解析】3.据图文材料可知,江西婺源月亮湾处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D正确;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等地的地形特点,排除A、B;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河网密布,主要在我国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排除C。故选D。
4.据图,图示景观“宅高田低”,耕作区(低田)位于较低的河流旁,可以方面取水灌溉,灌溉水源便利,而住宅区则位于较高的坡地,能避免丰水期的水涝灾害,而非通风,因此D正确,A错误。低田位于较低的河流旁,主要作用是便于取水灌溉,低田地势较低,洪水期,容易被洪水淹没,B错误。低田便于耕作的原因是由于河漫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与田地势低无关,C错误。故选D。
【点睛】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 多呈带状。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若该河谷位于南半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河谷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该河谷位于向斜构造中
C.如果为弯曲河道,乙处位于凹岸 D.如果是平直河道,河流为自东向西流
6.图中( )
A.③处为断层构造 B.图中的地质构造是修隧道的良好选址
C.图中岩石多流纹或气孔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答案】5.C 6.B
【解析】5.该河谷中有较宽阔的河漫滩,沉积作用明显,因此位于河流上游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该河谷下面的基岩层向上拱起,河谷应位于背斜构造顶部,B错误;如果是弯曲河道,甲处附近出现河漫滩,沉积为主,乙处附近河床出现深槽,侵蚀为主,因此乙处应位于侵蚀为主的河流凹岸,C正确;如果是平直河道,位于南半球,河水向左偏转,则乙侧为左岸,也是北岸,由此判断该处河流自西向东流,D错误。故选C。
6.③处同一岩层没有发生断裂位移,不是断层构造,A错误;图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比较牢固,地下水向两侧分流,因此是修隧道的良好选址,B正确;图中信息表明,图中岩石为沉积岩,而多流纹或气孔的是喷出岩浆岩,C错误;图中显示,甲地在洪水期会被淹没,不适合聚落的发展,D错误。故选B。
【点睛】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8.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9.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多核心状 B.条带状 C.同心圆状 D.棋盘格状
【答案】7.C 8.A 9.B
【分析】
7.河谷阶地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由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C正确。河流三角洲平原与河流冲积平原无阶梯状形态;图中居民点未分布于山地中,故A、B、D措误。故选C。
8.由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居民点布局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所以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A正确。该村落的布局与气候、生物因素关系不大,B、D错误。水文对该村落的布局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C错误。故选A。
9.读图可知,②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状,B正确。多核心状、同心圆状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该聚落为原始村落,A、C错误。棋盘状主要是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交通、资源、开发历时、政治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11.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12.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答案】10.C 11.A 12.C
【分析】10.由图可知图中等高线等高距200米,图中最高处位于图中西南方向河流上游,与乙村庄间隔4条等高线,根据等高线高差计算公式(n-1)×200m11.①处位于河谷内,甲村也位于河谷,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Ⅰ山山顶海拔高度比①处高,地势较高,位于①处视野范围,A正确;③镇、④镇被II山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乙村在另一条河谷内,被中间的山脊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②镇被Ⅰ山阻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Ⅱ山山顶是可以看见,B、C、D错误,故选A。
12.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程的远近、坡度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相比而言,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N线设计合理,C选项正确;Q线路虽然距离最短,但是横穿多条等高线,坡度大,不合理;PM两条线路相比N线路,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A、B、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在山区,人们通常把交通线路地址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连接居民点。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1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答案】13.D 14.D
【解析】13.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西南地区多高山、峡谷和高原,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交能线路稀疏,故D项正确。
14.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自然条件较优越,交通线路密集;西部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较差,交通线稀疏,交能运输方式较单一,以公路为主,故D项正确。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据图可知,a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b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且临近铁路,绿洲面积较大,c地绿洲面积较小,d位于沙漠地区,对比四地,b地最容易形成城镇,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山麓地带山谷出口处常发育有冲积扇,根据其形成环境条件的差异,可以分为“湿扇”和“旱扇”(下图),“湿扇”多分布在湿润山前地区,“旱扇”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山前地区。与“湿扇”相比,“旱扇”沉积物在分选性、磨圆度和扇缘颗粒物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
某研学小组到我国新疆考察,发现新疆的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而在天山北麓发现较多的“旱扇”。
(1)分析新疆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的主要原因。
(2)推测与“湿扇”相比,“旱扇”沉积物的特点。
(3)说明“旱扇”沉积物特点的成因。
【答案】(1)①地下水出露地表,水源充足;②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③远离山口,受山洪影响小。
(2)①分选性差;②磨圆度低;③扇缘颗粒物较粗。
(3)①“旱扇”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小;②搬运距离短,搬运能力弱;③沉积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
【分析】本题以“湿扇”和“旱扇”为材料,主要涉及冲积扇的特点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1)
冲积扇边缘里出山口远,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浅,水源充足,而新疆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水源缺乏;冲积扇边缘泥沙堆积,地形较为平坦,土壤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开垦农田;冲积扇边缘远离山口,受山洪影响小,自然灾害少,因此新疆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边缘。
(2)
由材料与“湿扇”相比,“旱扇”沉积物在分选性、磨圆度和扇缘颗粒物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可知,要从分选性、磨圆度和扇缘颗粒物大小等方面进行推测。“旱扇”河流的径流量较小,因此分选性差;河流流量小,磨蚀作用弱,磨圆度较低;沙石受磨蚀作用弱,因此颗粒物较粗。
(3)
根据材料可知“旱扇”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因此河流流量小,导致携带的沙石分选性差;河流流量小,搬运距离短,侵蚀、搬运能力较弱,所以导致“旱扇”的沉积物在被搬运的过程中磨蚀作用较少,石块的棱角保持下来,相对明显,磨圆度较低;旱扇沉积物受磨蚀作用时间较短,因此颗粒物较粗。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近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但在黄河河口以下晋陕边境,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多次隆起形成的断裂带中,形成了壮观的“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位于沁河第一湾曲峡附近的寨后村,建村历史悠久,土质、水质条件好。
(1)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寨后古村选址曲峡凸岸的原因。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或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保留了原来的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位于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质优良、土层深厚,适宜耕作和建村;沉积形成的土壤,过滤和透水性好,富含矿物质,为居民提供了天然优质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蚀),居住环境安全,更适合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凸岸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分析】本题以曲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的形成、聚落选址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
曲峡的形成一般经历河曲、地壳抬升两个阶段。根据河曲的形成条件可知,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说明当时该河曲形成时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符合蛇曲的发育要求。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一般速度较慢,可知该地蛇曲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当时该地地形较为平坦,落差不大,河流流速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由蛇曲变为曲峡需要河流两侧的陆地发生剧烈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的侵蚀作用由侧蚀变为下蚀为主,随着两岸的抬升,河流流经地区保留了原来的形态,形成现在的曲峡景观。
(2)
本题应从凸岸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河流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农业发展与工程建设。河流凸岸的土壤由河流沉积形成,而河流沉积具有分选性强的特点,造成其土壤具有透水性好的特点,为居民提供天然优质地下水资源。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流水对堤岸的侵蚀作用弱,聚落较为安全,且不易受到洪水侵袭。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3)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请另外列举三种地质灾害。
【答案】(1)流域内破碎物质多;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
(3)火山喷发、滑坡、地陷、地面沉降。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多发区在长白山、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横断山区等。多位于山区,地震多发地区,流域内破碎物质多;读图可知,泥石流多发区降水比较丰富,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较严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为泥石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
(3)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带较多,除地震和泥石流外,火山喷发、滑坡、地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也较多。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描述该地貌景观的特点。
(2)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学者研究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冲积平原为古城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带的山口处或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的河流出山口;地貌景观特点: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②平面上呈扇形;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2)黄河冲积扇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土高原人口激增,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增多;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
【分析】本大题以流水堆积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冲积扇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冲积平原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冲积扇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流的出山口处。地貌景观特点: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可知,冲积扇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状呈呈扇形;由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可知,由A到B,从扇顶到扇缘,随着地势的变低,沉积物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颗粒由粗变细,逐渐变小。
(2)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毀林开荒、开垦草原的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加快冲积扇的形成速度。
(3)
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业耕作,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河流流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充足水资源;冲积平原形成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城市建设,节省建设投资。
【点睛】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对该地区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答案】(1)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分析】本题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大坝选址、公路选线、植被分布差异等相关的主干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P地等高线近于闭合,位于峡谷处,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的腹地宽广,利于蓄水;P地上游为盆地,集水区域较广,水资源充足。
(2)从题干可知,该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由于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充足,河流流量大;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导致流量变化也大。
(3)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身体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了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根据等高线判断,A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较B处差,土层薄于B处;所以其植被长势较B处差。
【点睛】季风气候区,季节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通过修建水库缓解这一问题,而水库大坝宜建在盆地出口。公路的选线应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同一地区植被的分布差异,应主要从地形要素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左图为彝良盘山公路)。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减小线路的坡度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2.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主要得益于( )
A.缩短路程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节省投资的需要 D.经济技术的提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江西婺源月亮湾乡村聚落呈“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下图为当地乡村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沟壑纵横 B.山河相间 C.河网密布 D.降水丰沛
4.“宅高田低”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
A.高宅利于通风 B.低田便于排洪 C.低田便于耕作 D.高宅可避洪水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若该河谷位于南半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河谷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该河谷位于向斜构造中
C.如果为弯曲河道,乙处位于凹岸 D.如果是平直河道,河流为自东向西流
6.图中( )
A.③处为断层构造 B.图中的地质构造是修隧道的良好选址
C.图中岩石多流纹或气孔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8.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9.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多核心状 B.条带状 C.同心圆状 D.棋盘格状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11.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12.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1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山麓地带山谷出口处常发育有冲积扇,根据其形成环境条件的差异,可以分为“湿扇”和“旱扇”(下图),“湿扇”多分布在湿润山前地区,“旱扇”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山前地区。与“湿扇”相比,“旱扇”沉积物在分选性、磨圆度和扇缘颗粒物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
某研学小组到我国新疆考察,发现新疆的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而在天山北麓发现较多的“旱扇”。
(1)分析新疆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的主要原因。
(2)推测与“湿扇”相比,“旱扇”沉积物的特点。
(3)说明“旱扇”沉积物特点的成因。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近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但在黄河河口以下晋陕边境,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多次隆起形成的断裂带中,形成了壮观的“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位于沁河第一湾曲峡附近的寨后村,建村历史悠久,土质、水质条件好。
(1)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寨后古村选址曲峡凸岸的原因。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3)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请另外列举三种地质灾害。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描述该地貌景观的特点。
(2)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学者研究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冲积平原为古城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对该地区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