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1 地表变化的内外作用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徐霞客游记》中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一石柱细若碧笋”。完成下面小题。
1.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重力崩塌—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流水侵蚀
2.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同样具有与桂林地区相同深厚岩性分布区,但没有形成桂林那样的峰林,其根本的自然原因是( )
A.北方大量破坏植被 B.平原面积大,土壤较薄
C.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小 D.北方降水较南方少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龙井为落水洞,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其形成过程为海相沉积,可溶性沉积岩形成,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接着受到流水侵蚀,形成裂隙,洼地,溶洞等,由于地下中空,重力崩塌,形成落水洞,B正确,ACD错误。
2.峰林作为地表喀斯特主要受到流水侵蚀形成,岩性相同地区,无法形成峰林的根本原因是北方降水较南方少,流水侵蚀能力弱,D正确;植被破坏不是自然原因,且峰林形成与植被破坏无关,A错误;峰林的形成与土壤发育程度无关,且北方地区土壤较为深厚,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相似,C错误,所以选择D。
【点睛】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4.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答案】3.D 4.A
【解析】3.喀斯特地貌林立的奇峰和崎岖的地表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D正确,排除ABC。故选D。
4.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正确;冰川广布,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区或两极地区,B错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体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形成的高原面地表特征,C错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体现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山地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6.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受力过大 B.岩块相对位移
C.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D.岩石平直而陡峭
【答案】5.C 6.C
【解析】5.据图可知,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C正确;山地属于地形,不属于地质构造,A错误。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发生了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了错动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BD错误。故选C。
6.丁处岩层错位,地质构造为断层,断层沿线其岩石较为破碎,易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形成沟谷地形,C正确。岩石受力过大,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岩层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形成断层,AB错误。岩石平直而陡峭与丁处常发育成沟谷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中的四种地貌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图示中的四种地貌景观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B 8.C
【解析】7.甲是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A错误。图乙是河口三角洲,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正确。图丙是沙丘,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图丁是象鼻山,主要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答案选B。
8.甲是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A错误。图乙是河口三角洲,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图丙是沙丘,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正确。图丁是象鼻山,主要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地貌主要有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
【答案】D
【详解】题意表明,图中箭头表示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中显示,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矢量最大,表明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最快,非常活跃,最不稳定,D符合题意,排除C;根据图中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大小判断,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不一定大于板块内部,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不一定相同,排除AB。故选D。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地岩石为沉积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上图所示地区的构造地貌是( )
A.1个背斜,1个向斜 B.1个背斜,2个向斜
C.2个背斜,1个向斜 D.2个背斜,2个向斜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处的岩层比S处老 B.断层处是地壳垂直运动产生
C.甲、乙两地地形和成因都相同 D.甲处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答案】10.B 11.D
【解析】10.据图可知,图中两侧为向斜构造,中间为背斜构造,所以是2个向斜夹1背斜构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甲地为背斜谷地,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为谷地,D正确。沉积岩岩层上新下老,所以岩层T新S老,A错误。该地断层主要是由于岩层水平挤压,超过岩层承受能力而发生断裂位移,B错误。乙地为向斜谷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与甲地地形的成因不同,C错误。故选D。
【点睛】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1、观察岩层形状。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2、根据新旧岩层的关系判断。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是新,两翼岩层老。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河流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①②
13.①阶段河流( )
A.以下切侵蚀为主 B.以侧蚀为主 C.以溯源侵蚀为主 D.落差大,流速快
【答案】12.A 13.B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发育前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横剖面呈V形;河流发育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河流发育后期以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拓宽,横剖面呈U形。因此,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13.根据上题分析及图示信息可知,①阶段河流弯曲度大,流速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发育过程:前期——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侧蚀为辅,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横剖面呈V形;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后期——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拓宽,横剖面呈U形。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摩拉维亚喀斯特是中欧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位于捷克共和国南摩拉维亚州,以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洞闻名,钟乳石区包括大小石灰岩洞约1100个,是捷克相当重要的天然资产。下图为摩拉维亚喀斯特一处石灰岩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形成摩拉维亚喀斯特钟乳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化学沉积
15.在摩拉维亚喀斯特石灰岩洞中可以看到( )
A.风蚀蘑菇 B.冰斗 C.石笋 D.沙嘴
【答案】14.D 15.C
【解析】14.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D正确;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钟乳石并不是风化作用的产物,A错误;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钟乳石不是冰川侵蚀的产物,B错误;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C错误。故选D。
15.风蚀蘑菇是地表风力侵蚀的产物,A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的,B错误;石笋为碳酸钙石灰岩,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C正确;沙嘴指河水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海中堆积而成的带状沙地,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的区域,地形开阔,河道宽浅,流水如发辫。三条流向不同的河流与两侧的山体之间,形成了三个不同地貌的三角区∶沱沱河—通天河北岸三角区主要为山地,当曲—通天河区南岸三角区则分布大片沼泽,沱沱河—当曲之间的三角区则以台地为主,统称为通天河三角区。该三角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台地上常年有藏野驴和藏原羚在驰骋;山地是岩羊和雪豹活动的场所;辫状河道附近常有警觉而善泳的白唇鹿在觅食,还有远处的狼在伺机而动;几十米高的断崖下,有斑头雁在飞掠,向南的远处便是藏羚羊活动的草原地带了。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通天河三角区地形多样的原因。
(2)分析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区域辫状河系形成的条件。
【答案】(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抬升,地势起伏大;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山高谷深;地处高原,高山、峡谷、滩地、台地、陡崖等地形多样。
(2)河流含沙量大;河谷比较开阔,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降水季节差异明显,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分析】本题以通天河三角区为材料,涉及地形成因以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天河三角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抬升,地势起伏大;且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比降较大,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导致山高谷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处高原,高山、峡谷、滩地、台地、陡崖等地形多样。
(2)
图示河流流经高山峡谷,比降大,河流侵蚀能力较强,含沙量大。结合材料“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的区域,地形开阔,河道宽浅”可知,河谷比较开阔,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另外该地区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宜兰平原(位置见下图)是台湾岛上第三大平原,全年多雨,三面环山,东面向海。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和沙滩。平原上不少河流在接近入海口处流向改为与海岸线平行,最终在某处入海。
简析宜兰平原沙滩的形成过程。
【答案】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在沿岸沉积;海水涨潮过程中,海水携带泥沙向陆地流动,受到陆地抬升影响,海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分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分析,考查对地理事物的探究和论证能力。
【详解】沙滩的形成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河流带来的泥沙的沉积作用,二是海浪的泥沙沉积作用。一方面河流从山区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由于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沿岸沉积;另一方面海水涨潮过程中,海水携带泥沙受到陆地抬升影响,使海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点睛】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地貌: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_。
地质构造:乙是_________,丙是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简要分析选择甲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1) 谷地 山地 向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判读,地质构造在工程建设中的地理意义,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区别。从地貌看,甲处地势较两侧低,为谷地,乙处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从地质构造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
(2)
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3)
地质构造可以从岩层的新老分布和岩层的弯曲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岩层的弯曲形态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分布看,沿水平方向,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4)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一是考虑防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隧道内不会有积水;二是考虑建筑安全,拱型构造相对来讲受力较强,不易出现塌方事故。
【点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锦屏大河湾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电站利用雅砻江锦屏大河湾的310m天然落差,裁弯取直开挖隧洞引水发电。
材料二:下图为引水隧洞沿线剖面示意图(东雅砻江与西雅砻江之间即为锦屏山)。
(1)东雅砻江河谷属于什么地质构造?简述该河谷的成因。
(2)锦屏山地质条件异常特殊且十分复杂,一直是工程勘测设计中极为关注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试分析锦屏山岩溶地貌广泛存在的原因。
(3)从地质构造角度简析④⑦两个地点需要采取特别加固措施的原因。
【答案】(1)背斜。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外力作用侵蚀形成河谷。
(2)区内可溶岩分布广泛;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断层构造广泛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3)有断层存在,岩层运动活跃,易渗水、崩塌。
【分析】本题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为材料,主要涉及褶皱、断层以及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东雅砻江河谷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岩层变得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雅砻江与西雅砻江之间的锦屏山可溶岩分布广泛,利于岩溶地貌发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四川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且主要集中于夏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断裂构造发育,岩层较为破碎,地表水容易下渗,侵蚀能力和溶蚀能力强;根据材料信息“锦屏大河湾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可知,该地坡度较大,水的流动性较好,溶蚀能力强等。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④⑦两个地点断层发育,岩层较为活跃,不稳定,容易发生渗水、崩塌、滑坡等,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需要进行加固。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芦庵坑沟位于福建省泰宁县武夷山中段,闽江上游池潭电站坝区下游1.5km处,是金溪左岸的一条冲沟小流域。该流域面积为0.44km2,主沟长1.05km。下图示意芦庵坑沟流域等高线分布和地理位置。
(1)分析图示陡崖断开的原因。
(2)说明图示公路修建的安全隐患和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3)简述堆积物对金溪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1)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受河流长期侵蚀,陡崖处形成“V”形河谷,陡崖被河流切断。
(2)安全隐患:公路沿线经过多条冲沟,暴雨季节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对车辆和行人造成安全威胁;部分路段北侧有陡崖分布,易造成落石威胁等。防护措施:采用防护网,对陡崖崖壁加固;在河流冲沟处修建阻沙涵桥等。
(3).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导致河水水位上涨,对河流下游造成洪水威胁;使金溪含沙量增加,水质变差等。
【分析】本题以芦庵坑沟的地形图为背景,涉及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像解读能力和综合思维。
(1)
图中陡崖断开主要由于强烈的流失侵蚀造成的。结合材料信息,该地位于福建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该地位于武夷山中段,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强烈,侧蚀作用较弱,经过长期侵蚀,陡崖处形成“V”形河谷,陡崖被河流切断。
(2)
结合材料可知,图示公路位于芦庵坑沟流域,图中公路沿线经过多条冲沟,沟壁易坍塌,地势崎岖,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对行人及车辆威胁较大,图中部分路段北侧还有陡崖分布,近乎垂直的坡度,易出现落石,危险性较大。防护措施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在冲沟发育地带如加固沟头、铺砌沟底、设置跌水坎和加固沟壁等,可防止冲沟进一步发展。对陡崖多采用防护网进行防护,预防落石。
(3)
通常来说,堆积物对河流的影响主要在于污染河水、造成河流阻塞以及河床抬高等方面。图中大量的堆积物在河水中会使得金溪的含沙量增加,使得金溪的水质变差。同时大量的泥沙堆积,一方面会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另一方面会使得河床抬升,导致河水水位上涨,增加了下游的洪水威胁。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1 地表变化的内外作用 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徐霞客游记》中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一石柱细若碧笋”。完成下面小题。
1.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重力崩塌—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流水侵蚀
2.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同样具有与桂林地区相同深厚岩性分布区,但没有形成桂林那样的峰林,其根本的自然原因是( )
A.北方大量破坏植被 B.平原面积大,土壤较薄
C.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小 D.北方降水较南方少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4.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山地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6.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受力过大 B.岩块相对位移
C.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D.岩石平直而陡峭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中的四种地貌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图示中的四种地貌景观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地岩石为沉积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上图所示地区的构造地貌是( )
A.1个背斜,1个向斜 B.1个背斜,2个向斜
C.2个背斜,1个向斜 D.2个背斜,2个向斜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处的岩层比S处老 B.断层处是地壳垂直运动产生
C.甲、乙两地地形和成因都相同 D.甲处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河流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①②
13.①阶段河流( )
A.以下切侵蚀为主 B.以侧蚀为主 C.以溯源侵蚀为主 D.落差大,流速快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摩拉维亚喀斯特是中欧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位于捷克共和国南摩拉维亚州,以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洞闻名,钟乳石区包括大小石灰岩洞约1100个,是捷克相当重要的天然资产。下图为摩拉维亚喀斯特一处石灰岩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形成摩拉维亚喀斯特钟乳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化学沉积
15.在摩拉维亚喀斯特石灰岩洞中可以看到( )
A.风蚀蘑菇 B.冰斗 C.石笋 D.沙嘴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的区域,地形开阔,河道宽浅,流水如发辫。三条流向不同的河流与两侧的山体之间,形成了三个不同地貌的三角区∶沱沱河—通天河北岸三角区主要为山地,当曲—通天河区南岸三角区则分布大片沼泽,沱沱河—当曲之间的三角区则以台地为主,统称为通天河三角区。该三角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台地上常年有藏野驴和藏原羚在驰骋;山地是岩羊和雪豹活动的场所;辫状河道附近常有警觉而善泳的白唇鹿在觅食,还有远处的狼在伺机而动;几十米高的断崖下,有斑头雁在飞掠,向南的远处便是藏羚羊活动的草原地带了。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通天河三角区地形多样的原因。
(2)分析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区域辫状河系形成的条件。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宜兰平原(位置见下图)是台湾岛上第三大平原,全年多雨,三面环山,东面向海。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和沙滩。平原上不少河流在接近入海口处流向改为与海岸线平行,最终在某处入海。
简析宜兰平原沙滩的形成过程。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地貌: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_。
地质构造:乙是_________,丙是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简要分析选择甲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锦屏大河湾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电站利用雅砻江锦屏大河湾的310m天然落差,裁弯取直开挖隧洞引水发电。
材料二:下图为引水隧洞沿线剖面示意图(东雅砻江与西雅砻江之间即为锦屏山)。
(1)东雅砻江河谷属于什么地质构造?简述该河谷的成因。
(2)锦屏山地质条件异常特殊且十分复杂,一直是工程勘测设计中极为关注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试分析锦屏山岩溶地貌广泛存在的原因。
(3)从地质构造角度简析④⑦两个地点需要采取特别加固措施的原因。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芦庵坑沟位于福建省泰宁县武夷山中段,闽江上游池潭电站坝区下游1.5km处,是金溪左岸的一条冲沟小流域。该流域面积为0.44km2,主沟长1.05km。下图示意芦庵坑沟流域等高线分布和地理位置。
(1)分析图示陡崖断开的原因。
(2)说明图示公路修建的安全隐患和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3)简述堆积物对金溪产生的不利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