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4-15 21: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时数] 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整体认知过程
1、简介作者及写作该演说辞的背景;
2、检查对生字词语的预习掌握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齐声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 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否,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0.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1.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拓展练习
1、学习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