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第2课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课件 (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第2课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课件 (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9-14 15: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美术鉴赏
————美术必修
第二课
如何鉴赏
美术作品
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欣赏别人的作品的?
美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线条、色彩、材质、空间是作品的形式要素,题材、主题、情境是作品的内容要素。
一、形式
(一)线条
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它是点的运动轨迹,在绘画中的实线来自笔迹的游走,即便没有画出实线运动的方向、目光的指引也可以让观者在心中感受到线条的存在。
曲线 直线 点 面 特殊线条 给人什么感受
郑板桥的《荆棘丛兰图卷》
画兰画竹均是一笔下去,用笔锋、轻重、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叶面的方向及转折。
全图31.5厘米×508厘米
[清代]郑板桥
南京博物院藏
线条也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尽管有些线条并不显著,却能辅助我们理解画面,营造出丰富的意趣。
南宋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
他不厌其烦地用线勾勒出货担上层层叠叠的货物,并留下了“五百件”的字样,可见对自己的描绘技巧极为自信。
而此画的精彩不仅在于炫技式的勾线,还在于姿态与眼神的互动:母亲看着怀抱的婴儿,货郎看着扒货担的儿童,儿童拽着母亲指着货架,最左侧的儿童看着画外的观众,构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正是这些目光与姿态暗示的线条为画面赋予了活力。
线条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般来说,匀质平缓的长线条会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
《八十七神仙卷》
描绘了87位道教帝君与神仙,衣带飘扬、旌旆飞舞均由单线勾出,走线圆润连绵,如流水一般,富有动态节律,而短促交错的线条则容易给人紧张、热情的感受。
《戴草帽的自画像》
19世纪后期的荷兰画家凡·高擅长用色彩与笔触表达强烈的情感,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常用排列紧密而不连贯的短线,例如他的这幅自画像,虽面色沉静,画面中却涌动着一股狂暴的力量。
(二)色彩
色彩来源于自然光的分解。在美术作品中,色彩善于吸引注意唤起情感,是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色彩有无色彩系(黑白灰)与有彩色系(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明度。影响着色彩。
三原色:红黄蓝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黄、棕等色后,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豪放、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绿、蓝、紫等色后,则会联想到天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开阔、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暖色——豪放、不透明、热情、稠密的、深的、迫近的、重的、男性的、强烈的、干旱的、感情的、轰轰烈烈的等。冷色——婉约、透明、镇静、稀薄的、淡的、开阔的、轻的、女性的、微薄的、水润的、理智的、梦幻的等。
中性色:黑色、白色和灰色是中性色。
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
马蒂斯的《生活的欢乐》,高纯度红色、黄色与绿色填满了画面,加之舒缓流动的线条,表现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欢快惬意的氛围跃然纸上。
莫兰迪的这幅《静物》,大面积的黄色与灰色纯度都很低,中部的砖红瓶子与右側橙色纸盒纯度稍高,成为视觉的重点。整个场景不温不火,却达成了精致的平衡。
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产生无限丰富的视觉效果。
——高纯度的色彩与低纯度的色彩
张萱《捣练图》 梵高《星空》
对比色的色彩与邻近色的色彩
(三)材质
美术是基于材料的创造,绘画需利用水墨、油彩,雕塑需利用金铜、泥石,正是材料的物质形态确保了作品的存在。艺术家在创作中会通过雕琢、打磨、编织、铸造等多种手段,来追求某种材质效果。
布朗库西《空中的鸟》
用打磨得极为光亮的青铜制造出一个流线型的形状,虽没有鸟的翅膀,却表现出了飞翔的速度感。(三维空间中的材质)
崔白《双喜图》
(二维空间中的材质表现)
(四)空间
在我们日常的视觉世界中,人物都是在三维空中活动,物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安放。对于二维艺术而言,空间则是虚构的,是用多种手段对真实空间的模拟。
雕塑是空间性的美术.
滑田友《轰炸》请同学们描绘一下雕塑刻画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惊慌失措地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雕塑造型浑厚简练,母子三人相依,连接为紧密的整体。下半部两个相似的斜向空间强化了疾走的动势,右上方的留白贝暗示出危险的临近,渲染出逃亡时刻的紧张气氛。
绘画也一样,空间既提供场景,又能构造出画面的层次。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用线性透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我们会感到空间向后延伸,人物站在真实的广场上,建筑在人物背后较远处,而不是悬在人的头顶,这都是向中间汇聚的地砖界线所造成的错觉这些线条会在地平线上交会于一点。
二、内容
(一)题材
题材是美术创作的取材范围,我们经常以此来划分作品的种类。
历史与神话题材通常抓取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中的典型片段,以宏大的叙事来传达对民族兴衰、人类命运的理解的主题思想,传统上最受重视。
山水题材描绘的是艺术家理想中的风景,于山水间抒发对自然的崇拜、对人生的理想,最受中国传统文人青睐。
风俗题材描绘的是日常生活,通常富有寓意,有祝福、劝诫或讽刺的社会功能。
人物题材一般要求刻画出对象的容貌形态与精神气质,以形神兼备为上。
中国画中,花鸟一类的题材将花鸟鱼虫当作有情之物,讲究“夺造化而移精神”,既追摹自然真实,又寄托志向、传达情感。
静物题材以画日用物品与果蔬花草为主,其中有的画奇珍重器炫耀物质富足,有的画沙漏、蜡烛寓意生命易近、人生无常。
(二)主题
主题是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品的一切元素与细节均为主题服务。
18世纪法国画家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宣扬在国家大义面前牺牲家庭的爱国情怀。
(三)情境
艺术家的创作都有特定目的:或是传播思想、教化世人,或是营造意境、调剂精神,或是开拓新的视觉经验。
蒙克的作品《呐喊》在不清楚当时的情境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画作表现了一个双手抱头正在尖叫的人物,火红的天空仿佛也随着声波在颤抖。从画面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焦虑。但只有了解蒙克的创作情境与人生经历,才会知道是当时印度尼西亚的火山爆发让欧洲的日落变得更加火红,是蒙克年幼丧亲的苦难与常年抑郁的心境让他在日落中体会到了一种歇斯底里。
同样是呐喊的形象,李桦的这幅版画的意义却全然不同。
这幅版画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一批革命艺术家掀起了新兴木刻运动。
1935年,李桦创作了《怒吼吧!中国》,用刻刀表现一个双眼被蒙、四肢被绑却挣扎着拾刀奋起的男人,这个形象是民族的危难象征,预示着怒吼而抗争的必然选择,这里的呐喊就不仅仅是个人心境的表达了。
小结:
美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线条、色彩、材质、空间是作品的形式要素,题材、主题、情境是作品的内容要素。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与组成也会有差异,这就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
中西美术的整体特征不同,对作品的鉴赏角度也有所分别;不同时代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审美习俗不尽相同,催生出的美术作品也各具特色。因此,除了对形式要素的敏感外,鉴赏者还需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如此,才能看得深、看得准、不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