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09: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导入新课
粮食危机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故事,同学们了解多少呢?(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认识)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又会增加不少以前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加深你对袁老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农民老头袁隆平
获联合国粮食安全保障奖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知识备查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的价值
亩产超过800公斤
知识备查
该奖设立于2000年,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为8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该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
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了解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有关文学常识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ɡěng

xiān
niè
biǎn
ruǐ
shū
dōu
jǐn

2.识字形
ɡěng
田埂
ɡěng
梗阻
ɡěng
哽咽
jǐn
饥馑
jǐn
谨慎
jǐn
瑾瑜
biǎn
褒贬
biān
针砭
niè
分蘖
niè
孽障
3.辨词义
(1)流传·留传
[辨词]“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选词]①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______。
②这个秘方是祖上______下来的。
(2)从而·进而
[辨词]“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选词]①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______称霸天下呢?
②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______背上千古骂名。
流传
留传
进而
从而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题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本文的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利用小标题,从不同角度来写袁老的科学精神;这样能够使文章的结构层次醒目清晰,便于多角度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袁老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细致观察、认真实验,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实事求是、捍卫真理,永不止步、不断超越;心系苍生、为国分忧。
文中引用了不少国外专家权威的评价,引用他们的评判有什么用意?试着分析一下。
突出了杂交水稻研究之困难;表现了袁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凸显了袁老的成就和贡献之大。
泛读课文,合作探究
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对于这两个梦,你会如何评价。
第一个梦是敢于追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第二个梦是心怀天下,扶危济困,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全人类。
人物通讯是我们在报刊上经常见到的实用文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这种文体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尊重事实,全面准确;事例典型,突出主要特征;情感鲜明,立场明确;叙议结合,多点呈现。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探究袁隆平的品质
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拓展延伸
1.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
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
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
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白鲸首次登陆中国。
参考答案:白鲸首次登陆(或“落户”)中国。
提示: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 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
课文小结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材料二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材料三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袁隆平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和豁达,对于外界对他的所有争议,他都不予理会。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解析:A项,原文是“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B项,原文是“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C项,“超级稻”和“三不稻”概念混淆。
答案:D
2.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①专注科研 ②不慕名利 ③勇于担当 ④甘于奉献 ⑤乐于创新
3.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答案 
①袁隆平坚守的是他的水稻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不卑不亢地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②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的守护。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一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隆平高科”,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研究,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时光。
③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都是为了坚守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这“坚守”与“放弃”正体现了袁隆平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课后作业
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要点: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