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繁 星
【教学目标】
1.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优美的文学语言。
3.懂得写文章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思考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激发观察兴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 个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播放星空图片)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生简单阐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巴金的《繁星》,领略他对星空的观察与感受。 二、初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巴金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 (多媒体展示)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教师深情朗读全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识记下列字词。(多媒体展示) 半明半昧(mèi):形容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多指星星。昧,昏暗。 摇摇欲坠(zhuì):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霎眼(shà):眨眼。 模糊、模型、楷模(mó) 模样、模具、铅模(mú) 萤火虫、荧光屏、晶莹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2)引领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三、再读课文,深入研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情况不同——“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繁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得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望星天产生的温馨、甜蜜之感和依恋之情;“三年前”“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看星天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逐步深入精微了。 试着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谁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作者是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3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基础,起烘托作用。 四、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第二课时 展示“望星天”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2. 学生自主学习,读巴金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3.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品赏文章语言美 1. 品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示例: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星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无穷的遐想。 学生勾画批注,畅谈文句之妙。 预设: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小结: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学生熟读课文第3段 提示:这段文字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五至八句写“欲睡”,第九、十句写“沉睡”。 三、随堂演练 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为什么用“觉得”这个词?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一个“看”字,一个“呢”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2.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四、课堂总结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这不菲的文学成就凝聚着他独到的观察、认识与感悟,让我们总能看到他生活真实的影子、真实的心路历程。有感而发,有感才有写作的愿望、写作的激情和写作的丰富材料。感从何来?从生活中来。让我们关注生活、敬畏生命,为明天的辉煌奠基。 五、布置作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开心时,烦恼时,都别忘了去看一看星星,写下你当时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繁 星 巴金 情景 感受 密密麻麻 回到母亲的怀里 群星密布 朋友 (烘托) 半明半昧 睡在母亲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