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课程回顾
主题:学习生活
1.了解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2.习得了默读的方法;
3.学习了借助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大意的阅读方法。
1.了解记叙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的作用和与它们有关的考查题型。
2.学习借助标题、开头、结尾梳理文本、概括事件的方法。
学习目标
第一种:从正文第一排开始;
第二种:从中间有意思的地方开始;
第三种:从标题开始。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的线索。《永远的铃声》
2. 概括主要内容。
《童年读书》
3. 点明文章中心。
A.《秋天的怀念》 表达情感——“怀念”
B.《潇洒走一回》 表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C.《再塑生命的人》 表达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价值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永远的铃声》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对标题作用的理解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永远的铃声》第四题)
“永远”指偷铃事件后,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打消不轨之念,走好人生之路;而且之后,“我”循着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说说以“永远的铃声”为题的好处。
(1)文章围绕“‘我’偷铃—‘我’因偷铃被罚—校长和田老师让‘我’敲铃作为警醒—‘铃声’在人生路上一直警醒‘我’”的思路行文,所以“铃声”是本文的线索。
(2)“永远”强调了“铃声”对“我”后来人生的警醒,含蓄地点明了中心;
(3)“永远”和“铃声”搭配,不同寻常,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好的标题真是一举几得呀!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2.总领全篇,引出下文。
记叙文开头的作用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宗璞《紫藤萝瀑布》)
4.抒发感情,奠定基调。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记叙文开头的作用
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1.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2.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3. 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结尾:“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莫怀戚《散步》)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自然作结,余味悠长。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对最后一段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2.概括文章的主旨。
3.直接考查作用。
记叙文结尾考查题
读完《潇洒走一回》,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在前面讲了郑老师的“潇洒”的故事的基础上,最后一段写到若干年后郑老师的“为人风度和人生态度”还让“我们”回味,在对“我们”发生影响,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句则通过议论,说明每个人都应该淡泊名利、坦荡友善、潇潇洒洒度过,也升华了中心。
记叙文结尾考查题
1.分别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本文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概括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答题思路:
首先要梳理故事,找到相应的起止点;然后概括相应起止点的主要内容。概括经过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
(2)借助标题、开头和结尾,明确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和文章的中心,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要在概括中体现。
概括的格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起因: 新班主任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 。
经过:“我”怂恿同学们趁田老师值日偷了学校的铃,被告发后被罚,田老师主动陪“我”受罚。校长和田老师还让“我”敲铃警醒 。
结果:“ 我”喜欢上了田老师,并时刻以铃声警醒自己好好做人。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例如: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永远的铃声》的故事情节。
答题思路:
(1)完成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工作。
(2)在此基础上通过精简信息和调整语序的文字游戏让表达更加精练。
基本模式: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干了什么+结果
概括为:“我”(谁)小学三年级时(时间)因报复对“我们”严格要求的田老师(因为什么)偷铃被校长惩罚,田老师陪“我”受罚并让“我”敲钟作为警醒,(干了什么)这铃声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警醒“我”好好做人。(结果)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3.要求依次概括文中的几件事:
文章回忆了郑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潇洒走一回》的第一题)
思路:先找到每件事的起止点,然后分别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模式:什么人+做什么事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概括:
第②段:郑老师被下调小镇,不见落寞只见意气风发。
第③—④段:郑老师自荐代教音乐,教“我们”唱《潇洒走一回》,也常表演唱《潇洒走一回》。
第⑤—⑦段:郑老师在卧室边上自建小书房。
第⑧段:郑老师用郑板桥的故事化解同学矛盾。
第⑨段:郑老师在教师评优中笑让优秀。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要求仿照示例概括。
例如:
本文以迷恋读书为线索,通过借阅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童年读书》的第一题)
为读《封神演义》给同学家拉磨;
为读《青春之歌》被蚊虫咬且耽误喂羊;
A:
B:
为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头发被烧焦;
为看《破晓记》被马蜂蛰。
思路:先找到每件事的起止点,再分析示例的表述方式,然后按照示例的表述方式概括内容。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概括文章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
读完《永远的铃声》后思考:“我”在因报复田老师而被罚的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
反感—— ——预感到灾难来临—— —— ___________ ——好奇—— ——难堪和愧疚
思路:先找到整个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每个点,然后揣摩人物的具体情感,最后提炼合适的词语概括。
兴奋
震惊
无奈和后悔
愧疚和后悔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