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14 08: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③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②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重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①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③分子又由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⑶用对比法教学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A+B+…→C②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
本节知识结构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题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 键 点 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结论:水氢气+氧气H2OH2+O2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字母表达式:A→B+C+…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氦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分子原子相似点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之间有间隔,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原子之间有间隔,⑶原子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裂,成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P31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现象结论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熟记文字及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的特点一变多通式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化学反应的实质)区别分子和原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燃烧与点燃2.化合反应3.氢能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结论:氢气+氧气 水H2+O2 H2O安全提示: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是一个动作。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称为化合反应。字母表示:A+B+…→C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型;区别: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氢能源的世纪。优点:无污染;发热量高;资源丰富。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小结:1. 分子与原子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P33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现象结论熟记现象与反应式反应式的特点:多变一是分解反应吗?区别:燃烧与点燃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讨论:氢能源的优点P34交流共享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的反应。上网查询练习
课 题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教学了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现出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
重 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 点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关 键 点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复习:1.分子与原子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回答:概念、区别和联系用分子的知识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性质一般的描述: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小结:1.2.3.4.5. 阅读P34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长话短说P35
1.小明通过教学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为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成功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大胆提出猜想: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2.阅读下列短文,用序号回答:①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③没有水,人和动植物就无法生存;④水是常用的灭火剂;⑤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⑦电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可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⑴水的物理性质 ;⑵水的化学性质 ;⑶水的用途 。

组成:氢、氧两种元素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 水
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氢气有可燃性,水通电能分解)
电解水的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③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