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两课时)学案(含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两课时)学案(含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4 09:0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两课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2.明太祖废除 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2)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校(1)内阁的出现 ①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②形成,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③主要工作: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2)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受皇帝信任,②表现:司礼监代理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这些机构对官民进行监视锁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 (1)目的:炫耀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2)过程:郑和先后7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沿岸。(3)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4)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最终难以持续。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①原因:元末,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与倭寇混杂。②平倭:明廷派 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③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中国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关系(1)与蒙古的关系①为了防止北方的 和瓦剌两大集团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②明朝中期,瓦剌曾经在战役中俘获明英宗。③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朝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与东北地区的关系: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朝的灭亡:明末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3.清朝建立(1)清朝建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 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并迁都北京。经过多年斗争,清朝逐渐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图解】明朝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图解】明代内阁工作程序 【图解】明代内阁特点【图解】明代内阁地位演变【辨析】宰相制与内阁制【图示】郑和下西洋【图解】明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是在之前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图为明长城军事边堡——得胜堡。【图解】明朝对边疆的管理方式
【重难突破】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缺少名分:从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制度进展缓慢,而且内阁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权力不稳:明朝内阁权力不稳定。一般阁臣,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其权力之大小, (3)政绩一般:与汉、唐、宋相比,明朝阁臣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的资历有关。明代阁臣基本上出自翰林院,他们大多没有管理一地的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阁臣有职责、无权力,又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紧紧控制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4)受制于司礼监,与司礼监矛盾深刻。在明朝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相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反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典例1[云教金榜N 1联考2022冲刺]“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二、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多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2)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的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3)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4)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典例2[江西赣州2022模拟]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绘出了山脉、海岸、岛屿等地标,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行时间、距离)等数据。《郑和航海图》
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
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 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了航行数据,这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天朝上国实力的雄厚,排除C项;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安徽淮南2022二模]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七卿”之长,被尊称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历代吏部尚书所能比拟。促成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首辅的设立 C.批红制度的出现 D.票拟制度的形成
2.[浙江宁波2022二模]谈迁《国榷》中提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这说明,明朝内阁
A.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B.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D.提高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
3.[重庆第八中学2022全真模拟]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朝廷决定任命韩雍为总督,开府梧州,统管两广,“三司皆长跪白事”。总督的设立旨在
A.提高地方的政务处置效率 B.分化事权以实现相互牵制
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调整地方体制以强化皇权
4.[河南部分重点高中2022考前定位联考]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 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
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 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
5.[江苏淮安2022模拟]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
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6.[福建泉州2022质检(五)]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
C.提高了决策效率 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7.[湖北黄冈2022一模]下图反映了明代阁臣年龄结构情况。这一情况
(注:仅以有明确生卒年的119位阁臣为统计数据。)
A.利于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 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体现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D.保证了社会的理性运转
8.[吉林2022考前模拟(二)]学者田澎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但在实际运行中,阁臣常常得不到皇帝的真心支持,使内阁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说明
A.内阁是相权的翻版 B.阁权受到皇权的制约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阁臣与皇帝冲突加剧
9.[辽宁沈阳2022考前模拟]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
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
10.[广东2022押题预测]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职权归于内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从内阁大学中选拔一个资历和威望最高的阁臣称之为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这反映出首辅()
A.有效制约皇权 B.成为法定官职
C.行使宰相之职 D.拥有决策大权
11.[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2022临门一脚]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 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 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12.[湖南2022押题预测卷02]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明成祖时期,将宦官参预军事制度化、固定化,形成宦官监军制度。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监军擅权,致使英宗被俘,明军损失惨重。明代出现宦官监军擅权局面主要在于( )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宰相制度废除 C.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D.君主集权加强
13.[江苏南京2022二模]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14.[江苏南京2022二模]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5.[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2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16.[福建福州2022考前质检]“如果从军事上说,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然而,明政府最终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谓土司“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由此可见,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A.郡县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虚内的国策 D.财政实力的限制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使得吏部尚书地位上升,A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实权,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B项;皇帝才有批红权,不是吏部尚书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权力,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辅臣(内阁大臣)拟旨”、“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等信息可知,明朝内阁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C项正确;依据材料“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可知,内阁有封还权,并不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而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地位,不能体现“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总督地位在三司、巡抚之上,总揽地方权力,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快速地处理地方事务,A项正确;总督将三司之权集中,并没有制约总督的机构,排除B项;实行三司是为了打击地方割据,设置总督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总督的设立是地方体制的调整,皇权强化涉及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职权的扩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不能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票拟制度中官员在审阅奏章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票拟制度不是中枢机构趋于成熟,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内阁阁臣作为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成员,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社会阅历、知识积累和政治素养等。51—60岁和41—50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最多,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说明明代阁臣队伍活力状况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阁臣年龄结构与官僚运行成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由图可知,阁臣年龄在51—60岁人数居多,官员队伍年轻化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阁臣的年龄对社会运转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可得出内阁权力的大小都取决于皇帝,反映出内阁权力受到皇权的制约,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中枢机构没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冲突,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D项正确,A项错误。“失去”不可能,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现的本身,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六部职权归于内阁”“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可知,首辅总领六部,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权,但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是皇帝内侍机构,首辅不是法定官职、没有决策权,无法制约皇权,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明成祖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了牵制内阁,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明中期以后出现宦官监军擅权,主要原因是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正确;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宰相制度废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权力并没有制度的保障,其权力大小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与否,说明明朝中枢体制发生异变,明朝皇权空前强化,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B项正确;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因此根据材料“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外宣扬国威,固守宗藩体制,A项正确;材料与扩展海洋的愿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明朝政府的这一做法并未顺应历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王朝财政状况不佳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为了节省资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郡县制度有弊端,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西南当地人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实行守外虚内的政策,排除C项;
(二)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2)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校(1)内阁的出现 ①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②形成,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③主要工作: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2)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受皇帝信任,②表现:司礼监代理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这些机构对官民进行监视锁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 (1)目的:炫耀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2)过程:郑和先后7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4)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最终难以持续。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①原因:元末,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与倭寇混杂。②平倭: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③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中国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关系(1)与蒙古的关系①为了防止北方的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②明朝中期,瓦剌曾经在战役中俘获明英宗。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朝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与东北地区的关系: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朝的灭亡:明末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3.清朝建立(1)清朝建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并迁都北京。经过多年斗争,清朝逐渐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图解】明朝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图解】明代内阁工作程序 【图解】明代内阁特点【图解】明代内阁地位演变【辨析】宰相制与内阁制【图示】郑和下西洋【图解】明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是在之前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图为明长城军事边堡——得胜堡。【图解】明朝对边疆的管理方式
【重难突破】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缺少名分:从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制度进展缓慢,而且内阁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权力不稳:明朝内阁权力不稳定。一般阁臣,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其权力之大小, (3)政绩一般:与汉、唐、宋相比,明朝阁臣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的资历有关。明代阁臣基本上出自翰林院,他们大多没有管理一地的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阁臣有职责、无权力,又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紧紧控制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4)受制于司礼监,与司礼监矛盾深刻。在明朝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相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反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典例1[云教金榜N 1联考2022冲刺]“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二、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多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2)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的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3)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4)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典例2[江西赣州2022模拟]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绘出了山脉、海岸、岛屿等地标,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行时间、距离)等数据。《郑和航海图》
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
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 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了航行数据,这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天朝上国实力的雄厚,排除C项;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安徽淮南2022二模]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七卿”之长,被尊称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历代吏部尚书所能比拟。促成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首辅的设立 C.批红制度的出现 D.票拟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使得吏部尚书地位上升,A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实权,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B项;皇帝才有批红权,不是吏部尚书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权力,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D项。
2.[浙江宁波2022二模]谈迁《国榷》中提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这说明,明朝内阁
A.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B.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D.提高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辅臣(内阁大臣)拟旨”、“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等信息可知,明朝内阁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C项正确;依据材料“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可知,内阁有封还权,并不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而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地位,不能体现“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D项。
3.[重庆第八中学2022全真模拟]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朝廷决定任命韩雍为总督,开府梧州,统管两广,“三司皆长跪白事”。总督的设立旨在
A.提高地方的政务处置效率 B.分化事权以实现相互牵制
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调整地方体制以强化皇权
【答案】A
【解析】总督地位在三司、巡抚之上,总揽地方权力,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快速地处理地方事务,A项正确;总督将三司之权集中,并没有制约总督的机构,排除B项;实行三司是为了打击地方割据,设置总督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总督的设立是地方体制的调整,皇权强化涉及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D项。
4.[河南部分重点高中2022考前定位联考]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 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
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 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职权的扩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不能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项。
5.[江苏淮安2022模拟]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
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
6.[福建泉州2022质检(五)]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
C.提高了决策效率 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票拟制度中官员在审阅奏章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票拟制度不是中枢机构趋于成熟,排除D项。
7.[湖北黄冈2022一模]下图反映了明代阁臣年龄结构情况。这一情况
(注:仅以有明确生卒年的119位阁臣为统计数据。)
A.利于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 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体现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D.保证了社会的理性运转
【答案】A
【解析】内阁阁臣作为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成员,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社会阅历、知识积累和政治素养等。51—60岁和41—50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最多,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说明明代阁臣队伍活力状况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阁臣年龄结构与官僚运行成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由图可知,阁臣年龄在51—60岁人数居多,官员队伍年轻化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阁臣的年龄对社会运转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8.[吉林2022考前模拟(二)]学者田澎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但在实际运行中,阁臣常常得不到皇帝的真心支持,使内阁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说明
A.内阁是相权的翻版 B.阁权受到皇权的制约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阁臣与皇帝冲突加剧
【答案】B
【解析】根据“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可得出内阁权力的大小都取决于皇帝,反映出内阁权力受到皇权的制约,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中枢机构没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冲突,排除D项。
9.[辽宁沈阳2022考前模拟]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
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D项正确,A项错误。“失去”不可能,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现的本身,排除C项。
10.[广东2022押题预测]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职权归于内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从内阁大学中选拔一个资历和威望最高的阁臣称之为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这反映出首辅()
A.有效制约皇权 B.成为法定官职
C.行使宰相之职 D.拥有决策大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六部职权归于内阁”“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可知,首辅总领六部,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权,但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是皇帝内侍机构,首辅不是法定官职、没有决策权,无法制约皇权,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1.[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2022临门一脚]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 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 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12.[湖南2022押题预测卷02]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明成祖时期,将宦官参预军事制度化、固定化,形成宦官监军制度。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监军擅权,致使英宗被俘,明军损失惨重。明代出现宦官监军擅权局面主要在于( )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宰相制度废除 C.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D.君主集权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明成祖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了牵制内阁,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明中期以后出现宦官监军擅权,主要原因是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正确;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宰相制度废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3.[江苏南京2022二模]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权力并没有制度的保障,其权力大小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与否,说明明朝中枢体制发生异变,明朝皇权空前强化,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B项正确;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4.[江苏南京2022二模]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因此根据材料“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外宣扬国威,固守宗藩体制,A项正确;材料与扩展海洋的愿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明朝政府的这一做法并未顺应历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项。
15.[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2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
16.[福建福州2022考前质检]“如果从军事上说,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然而,明政府最终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谓土司“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由此可见,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A.郡县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虚内的国策 D.财政实力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王朝财政状况不佳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为了节省资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郡县制度有弊端,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西南当地人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实行守外虚内的政策,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