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两课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 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 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经营方式。 (3)商业: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①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 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实力雄厚的 形成,如安徽南部的微商和山西的晋商。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拓展】明时期资本主义萌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育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来缚,闭关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朝中后期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②主张:以“ ”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③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明末清初(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2)顾炎武: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使得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2.成就(1)小说(2)戏曲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 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一些优点,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科技巨著2.丛书、类书的编纂:明成祖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清代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3.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起,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 等来华,他们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政府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图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辨析】工场和工厂的区别(1)工场: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指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2)工厂:指由机器、工人将原料或半成品,制成品的工作场所。【图解】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发展【图解】明清思想文化【图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图解】李贽的思想【图解】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以种主色显示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忠贞,黑色代表正直无私,白色代表阴险疑诈等,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Ie【辨析】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剧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图解】《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为书中记载的花楼机。
【重难突破】
一、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5)政府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向边地和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典例1[湖南长沙2022一模]明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
A.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B.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
C.商帮介人国家经济命脉 D.商人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商人利用财富,换取了封建政权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也即承认了商人所拥有的财富及地位,B项正确;为政权服务的商人才能获得荣誉称号,这些商人是少数,抑商政策仍然是明王朝所坚持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商帮对国家经济命脉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但C项与后半部分材料契合度不高,C项非最佳选项,排除C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项。
二、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出儒家经典并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当时思想家们提出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清朝晚期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⑤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改造,但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2)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典例2[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明中期以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王艮“离经叛道”,认为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李贽抨击“道统说”,主张民利高于君利。这说明
A.儒学价值出现严重危机 B.早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
C.平民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D.经世致用学说受到推崇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在此基础上,以王艮、李贽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要求个性解放、行为自由、物质利益、贵贱平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且在《牡丹亭》、《西游记》等通俗文学中集中体现。B项正确;王阳明等的思想主张属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提现平民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推崇”一词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山西吕梁2022二模]清中期起,各地官员积极“劝农”:鼓励全面发展农业,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林、牧、渔等副业生产。朝廷对棉花种植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遍及内地十八省,同时大力推行家庭纺织加工业。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转型 B.有利于缓和突出的人地矛盾
C.导致了传统经济格局的逆转 D.维护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2.[广东广州2022模拟]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3.[湖南长沙2022三模]清乾隆年间,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D.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
4.[辽宁沈阳2022考前模拟]图1、图2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对此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 B.受海禁政策的影响
C.政府强化丝织业控制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辽宁2022考前押题密卷]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的分工更加细化 B.封建经济已开始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苏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6.[山东威海2022二模]下图为嘉庆年间聊城重修山陕会馆(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时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的华北地区
A.经济优势明显 B.商业格局变动
C.统一市场形成 D.区间贸易活跃
7.[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三模]某学者在研究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一、缺乏进行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煤炭、铁等原材料
二、进口商品大多与民生无关
三、封建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能自给自足,对海外贸易依馥性较小
A.新的经济因素艰难发展的原因 B.对外贸易入超的原因
C.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 D.海禁政策出台的原因
8.[福建漳州2022适应考]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9.[辽宁鞍山2022二模]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10.[河南郑州2022三模]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
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
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
11.[湖北武汉2023起点备考卷(二)]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12.[青海西宁2022二模]顾炎武生辗转,步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从而感慨“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由此可知,顾炎武
A.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B.强调匹夫保天下之责
C.心忧当世之集权治理 D.感慨明清国力之衰退
13.[湖北武汉2022一模]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一批以技艺起家,透过文化消费逐利,并渗透到上层社会中的儒匠产生,成为沟通士商交往的桥梁。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这一现象反映出
A.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B.科举取士制度走向衰落
C.封建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D.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起
14.[四川德阳2022三模]明代有医书传世的医家中,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八股取士阻断平民入仕道路 B.医药事业进步带动从医热潮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经世致用思想改变价值取向
15.[河南商丘2022三模]徐光启在研讨中西天文历法时说:“二仪七政(天文现象),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而能言历法“其所为故者,则自西泰子(西方教士)之人中国也。”《(简平仪说》)这一主张( )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B.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
C.阻碍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
D.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
16.[广东深圳2022一模]明万历时期(1572~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阁等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撼动 B.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解析】清代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清政府采取的系列举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B项正确;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经济重心依然在南方,传统经济格局没有逆转,排除C项;推广经济作物使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心得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人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收取原料或以原材料换布,表明包买商作为商业资本的代表活跃起来,即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没有比较,得不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唐朝时期丝织业中心分布更广,而到了明清时期明显分布更少,这说明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A项正确;受海禁政策的影响,仅仅只是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的一个因素,排除B项;单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政府强化丝织业控制,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当时苏州地区出现雇佣关系,这说明当地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工匠各有专能”,但不能体现社会分工细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经济衰落,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说明丝织业发达,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庆年间即清朝前期,分布在华北各地的山西、陕西即山陕商贾纷纷为建立在山东聊城的会馆捐款,反映出当时华北地区的区间贸易活跃,D项正确;客商为重修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在全国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排除A项;仅有客商为其在聊城的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地区的商业格局变动,排除B项;只有捐款客商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华北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缺乏”“无关”“未给予足够重视”等词,均显示明清对外贸易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对外贸易仍长期居于出超地位,且材料也未显示入超,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是明清对外贸易,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D项错把对外贸易解读为海禁政策,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从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可得出,随着中外贸易联系的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在19世纪前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但随着英国贩卖鸦片,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出,又使白银减少,购买力有所上升,因此出现波动,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有利于跨区域的贸易。而江浙地区的棉桑分布反映出种植业的的区域化,种植的棉桑也要外运到其他地区,也促进跨区域的贸易,B项正确;专门工商业市镇主要与手工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漕运无关,排除C项;D项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宋明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物欲对人的影响更大,更需要强调“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因此反映出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D项正确;材料与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阳明心不审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反动,也不是对朱熹理学的质疑,排除BC项。
11.【解析】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理学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心学仍然是这样的,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发现同为州郡之所,唐代的城郭街道宽广正直,宋代以后则愈发鄙陋。这一情形是宋代以来中央过度集权、地方财政虚弱的产物,体现了顾炎武心忧当世之集权治理,C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顾炎武反思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涉及唐宋两朝,没有体现“明清国力之衰退”,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可知,明朝对能工巧匠的重用,说明经世致用观念兴起,D项正确;明朝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科举取士,排除B项;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秩序才受到冲击,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医疗事业而不科举,因为从医可以赚钱,因此观念发生变化,C项正确;八股取士之下普通人可以正常参加考试,排除A项;从医热是因为有利益的需求,而不是医学发展,排除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中徐光启认为西学胜于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善言“所以然之故",就是万物运行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这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西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士人普遍认同,排除B项;徐光启的主张有利于对西方科技的认同,排除C项;徐光启并没有改变当时人们思维方法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体现了当时西方的书籍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中国也没有形成重大影响,这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导致的,A项正确;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属于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造成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重大反响,并没有体现“排斥”,排除D项。
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 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经营方式。 (3)商业: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①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如安徽南部的微商和山西的晋商。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拓展】明时期资本主义萌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育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来缚,闭关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朝中后期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②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③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明末清初(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顾炎武: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使得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2.成就(1)小说(2)戏曲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一些优点,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科技巨著2.丛书、类书的编纂:明成祖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代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3.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起,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他们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政府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图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辨析】工场和工厂的区别(1)工场: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指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2)工厂:指由机器、工人将原料或半成品,制成品的工作场所。【图解】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图解】明清思想文化【图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图解】李贽的思想【图解】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以种主色显示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忠贞,黑色代表正直无私,白色代表阴险疑诈等,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Ie【辨析】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剧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图解】《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为书中记载的花楼机。
【重难突破】
一、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5)政府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向边地和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典例1[湖南长沙2022一模]明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
A.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B.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
C.商帮介人国家经济命脉 D.商人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商人利用财富,换取了封建政权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也即承认了商人所拥有的财富及地位,B项正确;为政权服务的商人才能获得荣誉称号,这些商人是少数,抑商政策仍然是明王朝所坚持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商帮对国家经济命脉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但C项与后半部分材料契合度不高,C项非最佳选项,排除C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项。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出儒家经典并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当时思想家们提出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清朝晚期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⑤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改造,但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2)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典例2[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明中期以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王艮“离经叛道”,认为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李贽抨击“道统说”,主张民利高于君利。这说明
A.儒学价值出现严重危机 B.早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
C.平民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D.经世致用学说受到推崇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在此基础上,以王艮、李贽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要求个性解放、行为自由、物质利益、贵贱平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且在《牡丹亭》、《西游记》等通俗文学中集中体现。B项正确;王阳明等的思想主张属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提现平民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推崇”一词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山西吕梁2022二模]清中期起,各地官员积极“劝农”:鼓励全面发展农业,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林、牧、渔等副业生产。朝廷对棉花种植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遍及内地十八省,同时大力推行家庭纺织加工业。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转型 B.有利于缓和突出的人地矛盾
C.导致了传统经济格局的逆转 D.维护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清代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清政府采取的系列举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B项正确;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经济重心依然在南方,传统经济格局没有逆转,排除C项;推广经济作物使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2.[广东广州2022模拟]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心得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
3.[湖南长沙2022三模]清乾隆年间,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D.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人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收取原料或以原材料换布,表明包买商作为商业资本的代表活跃起来,即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没有比较,得不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排除D项。
4.[辽宁沈阳2022考前模拟]图1、图2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对此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 B.受海禁政策的影响
C.政府强化丝织业控制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唐朝时期丝织业中心分布更广,而到了明清时期明显分布更少,这说明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A项正确;受海禁政策的影响,仅仅只是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的一个因素,排除B项;单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政府强化丝织业控制,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5.[辽宁2022考前押题密卷]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的分工更加细化 B.封建经济已开始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苏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答案】C
【解析】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当时苏州地区出现雇佣关系,这说明当地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工匠各有专能”,但不能体现社会分工细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经济衰落,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说明丝织业发达,排除D项。
6.[山东威海2022二模]下图为嘉庆年间聊城重修山陕会馆(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时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的华北地区
A.经济优势明显 B.商业格局变动
C.统一市场形成 D.区间贸易活跃
【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庆年间即清朝前期,分布在华北各地的山西、陕西即山陕商贾纷纷为建立在山东聊城的会馆捐款,反映出当时华北地区的区间贸易活跃,D项正确;客商为重修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在全国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排除A项;仅有客商为其在聊城的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地区的商业格局变动,排除B项;只有捐款客商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华北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排除C项。
7.[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三模]某学者在研究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一、缺乏进行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煤炭、铁等原材料
二、进口商品大多与民生无关
三、封建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能自给自足,对海外贸易依馥性较小
A.新的经济因素艰难发展的原因 B.对外贸易入超的原因
C.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 D.海禁政策出台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缺乏”“无关”“未给予足够重视”等词,均显示明清对外贸易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对外贸易仍长期居于出超地位,且材料也未显示入超,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是明清对外贸易,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D项错把对外贸易解读为海禁政策,排除D项。
8.[福建漳州2022适应考]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从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可得出,随着中外贸易联系的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在19世纪前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但随着英国贩卖鸦片,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出,又使白银减少,购买力有所上升,因此出现波动,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
9.[辽宁鞍山2022二模]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有利于跨区域的贸易。而江浙地区的棉桑分布反映出种植业的的区域化,种植的棉桑也要外运到其他地区,也促进跨区域的贸易,B项正确;专门工商业市镇主要与手工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漕运无关,排除C项;D项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排除D项。
10.[河南郑州2022三模]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
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
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宋明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物欲对人的影响更大,更需要强调“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因此反映出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D项正确;材料与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阳明心不审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反动,也不是对朱熹理学的质疑,排除BC项。
11.[湖北武汉2023起点备考卷(二)]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理学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心学仍然是这样的,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
12.[青海西宁2022二模]顾炎武生辗转,步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从而感慨“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由此可知,顾炎武
A.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B.强调匹夫保天下之责
C.心忧当世之集权治理 D.感慨明清国力之衰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发现同为州郡之所,唐代的城郭街道宽广正直,宋代以后则愈发鄙陋。这一情形是宋代以来中央过度集权、地方财政虚弱的产物,体现了顾炎武心忧当世之集权治理,C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顾炎武反思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涉及唐宋两朝,没有体现“明清国力之衰退”,排除D项。
13.[湖北武汉2022一模]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一批以技艺起家,透过文化消费逐利,并渗透到上层社会中的儒匠产生,成为沟通士商交往的桥梁。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这一现象反映出
A.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B.科举取士制度走向衰落
C.封建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D.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可知,明朝对能工巧匠的重用,说明经世致用观念兴起,D项正确;明朝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科举取士,排除B项;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秩序才受到冲击,排除C项。
14.[四川德阳2022三模]明代有医书传世的医家中,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八股取士阻断平民入仕道路 B.医药事业进步带动从医热潮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经世致用思想改变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医疗事业而不科举,因为从医可以赚钱,因此观念发生变化,C项正确;八股取士之下普通人可以正常参加考试,排除A项;从医热是因为有利益的需求,而不是医学发展,排除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河南商丘2022三模]徐光启在研讨中西天文历法时说:“二仪七政(天文现象),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而能言历法“其所为故者,则自西泰子(西方教士)之人中国也。”《(简平仪说》)这一主张( )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B.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
C.阻碍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
D.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徐光启认为西学胜于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善言“所以然之故",就是万物运行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这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西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士人普遍认同,排除B项;徐光启的主张有利于对西方科技的认同,排除C项;徐光启并没有改变当时人们思维方法排除D项。
16.[广东深圳2022一模]明万历时期(1572~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阁等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撼动 B.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答案】A
【解析】材料“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体现了当时西方的书籍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中国也没有形成重大影响,这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导致的,A项正确;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属于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造成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重大反响,并没有体现“排斥”,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