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能力。
3.疏通文意,体会作品语言艺术,正确翻译整篇文章。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醉翁亭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 抒怀言志, 山水亦因人而胜, 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 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 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 做一次醉翁亭之游, 去感受山中的美景, 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文体知识】
《 醉翁亭记 》的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初中课本中《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核舟记》等。
【读准字音】(大声朗读并识记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字音
【听范读】(播放范读视频)
【分组朗读】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疏通文意】
第一段
翻译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第二段
翻译
【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中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或暗或明的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秋风浩浩,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段
翻译
【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开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第四段
翻译
【原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段意】
【课后练习】
1.(1)第一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2)“峰回路转”的引申义是什么?
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3)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引申义为眼前又出现了新的道路,比喻事情有了新的转机,有了新的希望。前者强调渡过难关,后者强调找到新的道路,新的方法。
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比喻行动另有用意,别有企图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2段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第2段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