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9 09: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美好理想。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醉翁亭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上节回顾】
第一段: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第二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第三段:写三种人不同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
“环滁皆山也”在文中有何作用?
“环滁皆山也”语言高度凝练简洁,交代了滁州城周围整体的地理特征,为下文写醉翁亭作铺垫。
这一段按什么顺序描写?
从远到近 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
[醉翁之意不在酒]
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此段中还有一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
第一段的写作思路及写景顺序:
视频:醉翁亭记,第一段讲解
第二部分(2)
1. 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2. 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3.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第三部分(3)
第三段写了几个场景?
“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第四部分(4)
1. “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请详细说明。
美 醉 乐
【问题探究】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朝暮变化之美
③四季变幻之美
④动静对比之美
1.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2.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3.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体现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黑白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起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2.叙事、写景与抒情自然融合。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酒醉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主旨】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板书设计】
【文言知识】
“也”字的不同语气
出自本文的成语
文言特殊句式
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 装 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课后练习】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第2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3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2.将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四时景的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
【课外积累】
对联
联一: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
联二:
琅琊山幽深秀丽
洞庭湖壮阔浩淼
联三:
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欧阳修与吏民同乐共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