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确立共和制
课标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孙中山就职
临时大总统誓词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纪元:中华民国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大清帝国
农历
帝王年号纪年
1912——宣统三年
中华民国
阳历(公历)
中华民国纪年
1912——民国元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到来。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概括《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颁布的目的。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政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①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②建立: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政党政治的尝试
①概况: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来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②结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④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3年春 宋教仁被刺杀
1913年7月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3年10月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③曲折发展:
3、袁世凯的称帝和北洋军阀的分裂
问题探究: 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材料一: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
“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更有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
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在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①投机者意图通过政党政治攫取个人利益
②政党政治腐败混乱
③封建力量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④政党政治没能动员广大民众,北洋军阀凭借武力干涉政治
⑤革命党人过于理想,对袁世凯放松警惕
……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国民党一党专政(1927-1949)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2)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48)
“训政”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国民党一党专政。
(3)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国民党一党专政(1927-1949)
1、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
时间: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课堂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抗日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949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1957年后和“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和削弱;
1982年通过新《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宪法后,代表们热烈鼓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大代表直选扩大到县一级,差额选举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五年
◆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1)建立过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6年
1982年
改革开放后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新政协召开,制度确立
写入宪法,制度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基本内容:
(3)意义:
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局面。
辨析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比较项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人民政协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监督权 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 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与组织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课堂小结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1.(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D
真题演练
2.(2018新课标III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
3、(2020新课标III卷)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D
4.(2020新课标II卷)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5、(2022新课标Ⅰ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