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3、14课
《短文两篇》
《山水画的意境》
1.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经过长期的准备,他对如何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早已胸有成竹。
D.这座画院虽然不及某些艺术殿堂那么金碧辉煌,但也令人神清气爽。
B
3.李明同学在网上摘抄了一篇弘扬正气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学习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道德模范的事迹让人感动,先进典型的精神让人蛊惑。然而,我们不能仅限于感动上,而要【A】真正行动起来,【B】争当模范,【C】学习典型,这才是正确的价值导向。
(1)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把“ ”改成“ ”。
(2)最后一句中【A】【B】【C】三处语序不合理,应该把 与 调换。(只填序号)
B
C
蛊惑
鼓舞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还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D
【解析】D.“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是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的爱称。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春风一夜花千树
刘继智
①秋生决定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
②秋生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打工,他头脑灵活,有胆识,深得老板的喜爱,两三年后就被提拔为部门经理。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八年,手头有了积蓄就辞了职。在地方银行贷了款,自己创办了一个小型塑料加工厂,由于经营有方,年年盈利。
③正当塑料厂的生意一派红火时,秋生突然决定:转卖工厂,回乡创业。
④秋生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前一年春天,他曾回了一趟老家,并到老家后面的三角山爬山,那是他小时候经常砍柴的地方。十几年没去,这一次重登三角山,他发现山上的植被茂盛了许多,尤其在山的东坡上,他发现了一大片杜鹃林,一棵棵杜鹃长在野草间、石缝中,春末时分,花儿正艳,漫山红遍。一路上,他小时候经常看到的野桃树、樱花树、核桃树随处可见,这样的美景让他兴奋不已。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秋生心中冒出来:回乡创业,栽花种树。
⑤他把想法酝酿了好些日子,找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双休日,和妻子和盘托出。哪知妻子一听,惊愕了老半天,接着便是一叠声的反对。
⑥这样的结果,秋生也有预料,他虽然希望妻子和他一起回乡创业,但回乡创业的结果也不好说,况且女儿到了上学的年纪。最后,他只能妥协,让妻子和女儿留在城里,自己先回去探探路。
⑦秋生和村委会签订了三角山山场70年的承包合同。村干部们都很高兴,那一片荒山根本没人愿意承包,一则路途远,没有现成的大路可以上山;二则山上没有什么成材的大树变钱,可利用的价值不大。这次,秋生能够出一大笔保证金,既解决了村里资金短缺的难题,又能让荒山得到绿化,真是解决了村里的大问题呢!
⑧话虽如此,但村民们还是议论纷纷,对秋生承包荒山的行为并不看好。
⑨在村里人怀疑的目光中,秋生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第一步就是修路,修路的同时,秋生找来县规划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他先谈了初步的设想,并带着规划局的人转了好几天,拿出了三角山生态旅游规划图。同时从外地采购大量的红梅、五角枫、紫薇、玉竹、凤尾竹等花木树苗,还有蓝莓、黄桃、葡萄等果木树种。
刚刚入春,各种花木果木的树苗就按规划有层次地栽下。春天很快过去了,山上时常能见到秋生忙碌的身影。
春去夏至,寒来暑往,秋生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又一个春天,秋生的生态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旅游农家乐也办得红红火火,一个双休日,他特地把妻子和女儿从城里接到乡下,当车子开到三角山山脚下时,秋生把车子停稳,他抱起女儿指着三角山山坡上的那一片红色说:“你看,那就是爸爸给你和妈妈造的大花园!”
山顶上、山坡上,山花烂漫,火红一片,如霞落坡,如火腾跃,把整个三角山点缀得绚丽多姿。
“好美哟!好美!”女儿不停地拍着小手,妻子脸上也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车子沿着弯弯的山道,慢慢地向山顶爬去,那一片花的海洋,渐渐地清晰起来,渐渐地灿烂起来……
从此以后,每天都有旅游大巴开进山里,一辆辆,像小甲虫连成长龙阵,村民们看到这情形,羡慕不已:“秋生这孩子,到底是在城里多吃了几包盐,眼光就是不一样,就那么一片鸟不生蛋的荒山,居然变成了花果山,弄成了个聚宝盆哟!”那片花海,此时,在村民眼里,就是一团不灭的火焰……
6.选文第④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插叙。补充交代了秋生看到家乡三角山的美景后决定回乡创业的情节,解释了秋生决定回乡创业的原因,突出了秋生眼光长远、热爱家乡的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情节更加紧凑,为下文秋生变荒山为聚宝盆作铺垫。
5.阅读选文第3~15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3-6 7-10 11—14 15
概括 内容 秋生决定转卖工厂,回乡创业,遭到妻子反对。 秋生的生态旅游区红火,变废为宝,引来村民们羡慕。
(2)秋生的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山花烂漫,妻女观后十分欣喜。
(1)秋生回乡承包荒山,规划建设,遭到村民们质疑。
7.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哪知妻子一听,惊愕了老半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花火红绚烂,漫山皆是的景象,既表现了秋生带妻女参观三角山的欣慰与自豪,又表现了秋生对家乡的热爱。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3分)
山顶上、山坡上,山花烂漫,火红一片,如霞落坡,如火腾跃,把整个三角山点缀得绚丽多姿。
“惊愕”是形容吃惊而发愣的样子,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妻子在得知秋生想转卖工厂,回乡创业这个想法时的震惊与不理解,侧面表现出秋生的魄力与胆识。
9.选文第15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秋生这孩子,到底是在城里多吃了几包盐,眼光就是不一样,就那么一片鸟不生蛋的荒山,居然变成了花果山,弄成了个聚宝盆哟!
语言描写。将村民们对秋生创业成功的羡慕和欣赏,与前面村民们对秋生回乡创业的质疑作对比,侧面表现了秋生有胆识、有魄力,眼光独到。
10.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方面分析题目“春风一夜花千树”的妙处。(3分)
内容上:概括了秋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潜心经营后,让家乡荒山长满红花绿树,为家乡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结构上:以秋生回乡创业,在山上种树为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赞美了那些富不忘本、心系家乡的创业者。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众妙堂记 苏轼
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谪居海南,一日梦至其处,见张道士如平昔,汛治庭宇①,若有所待者,曰:“老先生且至。”其徒有诵《老子》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予曰:“妙一而已,容有众乎?”道士笑曰:“一已陋矣何妙之有若审妙也虽众可也。”因指洒水薙草②者曰:“是各一妙也。”予复视之,则二人者手若风雨,而步中规矩③,盖涣然雾除,霍然云散。予惊叹曰:“妙盖至此乎!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斫,信矣。”二人者释技而上,曰:“子未睹真妙,庖、郢非其人也。是技与道相半④,习与空⑤相会,非无挟⑥而径造者也。子亦见夫蜩⑦与鸡乎?夫蜩登木而号,不知止也。夫鸡俯首而啄,不知仰也。其固也如此。然至蜕与伏⑧也,则无视无听,无饥无渴,默化于荒忽之中,候伺于毫发之间,虽圣知不及也。是岂技与习之助乎?”
【注释】①汛治庭宇:洒扫庭院堂室。②薙(tì)草:除草。③步中(zhònɡ)规矩:符合一定法则。④技与道相半:技艺和规律各占一半。⑤空:可乘之机。⑥无挟:没有挟持、没有把握。⑦蜩(tiáo):蝉。⑧蜕与伏:蜕谓蝉脱壳,伏谓鸡孵卵。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一已陋矣/何妙之有/若审妙也/虽众可也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老先生且至 且秦灭韩亡魏
B.郢人之鼻斫,信矣 讲信修睦
C.二人者释技而上 释担而立
D.其固也如此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解析】A.将要/况且;B.相信/诚信;C.放下;D.本来/必,一定。
C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妙一而已,容有众乎?
(2)夫蜩登木而号,不知止也。夫鸡俯首而啄,不知仰也。
14.从苏轼梦中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3分)
妙只有一个罢了,哪里能有众妙?
蝉爬上树木鸣叫,不知道停止。鸡低下头去啄食,不知道仰起头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熟能生巧,从而达到一种妙境。
【译文】眉山道士张易简教授小学,(学生)常常达到近百人,我小时候也在其中。(张道士)住在天庆观北极院,我大概跟随他学习了三年。(我)被贬后住在海南,有一天做梦来到张道士的住处,看到张道士像往常一样洒扫庭院堂室,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一个人)说:“老先生要来了。”那些学生中有个诵读《老子》的人说:“玄而又玄,(是)众妙的门径。”我说:“妙只有一个罢了,哪里能有众妙?”张道士笑着说:“一妙也是不合理的,(世上)哪有什么玄妙?如果(一定要)考究什么是妙,即使说成是众妙也是对的。”于是指着面前洒水除草的人说:“他们各得一妙。”我重新观察那两个人,他们的手快得像风来雨落,符合一定法则,庭院(立刻)光明亮堂,就像雾彻底消散的样子,就像原来罩在它上面的云朵消散了似的。我惊叹说:“妙能达到如此地步啊!庖丁解牛,郢人斫鼻,(我现在)相信了。”这两个人放下手中的活儿走上前来,说:“你还没有看见真正的妙,庖丁、郢匠并不能算是真得其妙的人。(前者是)技能与规律各占一半,(后者是大胆的)习惯与能找到可乘之机的本领的结合,并非没有把握就直接达到这种工夫的。你见过蝉和鸡吗?蝉爬上树木鸣叫,不知道停止。鸡低下头去啄食,不知道仰起头来。它们的习性本来就是这样。然而到了蝉换壳鸡孵蛋时,(它们)不看不听,不饥不渴,在不知不觉中无声无息的变化了,等待着突变的那一瞬间,即使是聪明睿智的人也比不上(它们)。这难道不是技巧与习性相辅相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