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21:10:18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2.(2021八上·舟山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2021八上·义乌月考)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错误的一组是(  )
A.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非条件反射
C.发高烧病人吃退烧药后,体温下降——散热大于产热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4.(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6.(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7.(2020八上·仙居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再次登顶珠峰。为其测量了“身高”,体现了现代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真与探索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珠峰的峰顶常年被冰雪覆盖,这是因为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种类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不同
C.珠峰南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更丰富,由此推测南坡是背风坡
D.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人体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气温过低、气压过高的缘故
8.(2020八上·青田期末)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错误的一组是的是(  )
A.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非条件反射
C.发高烧病人吃退烧药后,体温下降——散热大于产热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9.(2021八上·江干期末)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因此是变温动物
B.该动物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与散热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D.该动物的产热与散热不受脑的控制
10.(2020八上·拱墅期末)2021年1月1日上午,杭州市第48届西湖冬泳表演赛在茅乡水情水域举行。冬泳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机体耗氧量减少 B.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骨骼肌战栗 D.皮肤血管收缩
11.(2020八上·西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训练而成,与遗传因素无关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亢
C.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递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D.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12.(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13.(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14.(2020八上·新昌月考)以下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喝醉酒的人往往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小脑
B.用针刺手,手会迅速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此时人体产热量远高于散热量
D.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因此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大
15.(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二、填空题
16.(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17.(2022八上·衢江期末)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会开幕式的当天早上,小科同学觉得天气较冷,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   (填“甲”或“乙”)。
(2)当小科同学一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这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从听到枪声到起跑这一过程要依赖如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得以完成,这样的神经结构叫作   。
18.(2021八上·温州期末)人体内存在多种平衡,在激素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保持人体健康。
(1)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变化如图甲中的曲线1,则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选填“2”或“3”)
(2)某正常成年人运动时手臂皮肤的血流量变化如图乙。推测在50~100分钟之间,该人皮肤血管口径的大小如何变化?   。
19.(2021八上·天台期末)运动会也是同学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比赛需要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竞技能力。
(1)运动员听到起跑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该反射属于     反射,运动过程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2)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运动时皮肤中的血管将   (选填“收缩”“不变”或“舒张”),整个过程中的人体调节是由激素和
   共同完成的。
20.(2022八上·缙云期末)不论春夏秋冬,人体的温度基本能保持稳定,这得益于人体体温调控机制。
(1)急促、飞奔进入考场的小科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2)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更类似于图中的   (填字母)。
21.(2021八上·普陀期末)2020年11月29日,小金参加了2020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请回答问题。
(1)比赛前一天,小金对自己的体温及其生活环境温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量,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小金的体温变化曲线。
(2)比赛当天,小金听到枪声起跑,这属于   (选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3)在比赛中小金出现了气喘吁吁、全身冒汗现象,此时身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   。
22.(2021八上·青田期末)在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历史最高分获得冠军。请回答以下问题:
(1)比赛当天,场内气温比较高,跳水前全红婵血管状况应为图中    (选填“甲”或“乙”)。
(2)全红婵在跳水过程中主要由   产生热量。
23.(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24.(2021八上·嘉兴期末) 2021年5月,在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赛中,部分参赛人员受气温骤降等极端天气影响,身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失温现象。
(1)赛前,工作人员携带着空盒气压计(如图所示)探山地线路。当勘探到高海拔赛段处,会发现气压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或“变小”)。
(2)参赛人员在比赛中,产热主要来自于   ,部分参赛人员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5.(2021八上·义乌月考) 2020年11月15日义乌马拉松从梅湖体育中心鸣枪开跑,上万名跑者用跑步传递自信乐观、共迎美好期许,跑向终点。
(1)在马拉松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而散热则主要通过   (均选填“内脏”、“骨骼肌”、“皮肤”)。
(2)选手们跑完全程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皮肤下的血管 处于图中的   (选填“A”或“B”)状态。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八上·拱墅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脚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27.(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8.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29.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30.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四、解答题
31.(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32.(2020八上·缙云期末)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3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五、综合说理题
34.(2022八上·临海期末)正常人的体温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体温会略有上升,而后还会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请用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5.(2021八上·温州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A正确。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骨骼肌主要是用来产热的,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生长激素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当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解答】A.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生长素是植物激素,A正确。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所以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温度下降,C正确。
D.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现象,说明酒精使小脑麻痹,D正确。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对流层,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降水是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解答】A、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珠峰的顶端终年冰雪覆盖;故A正确;
B、山脚到山顶植物种类的不同,是因为温度的差异;故B错误;
C、珠峰南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更丰富,推测南坡是迎风坡,迎风坡降水较多;故C错误;
D、在对流层范围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解答】A、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故A正确;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属于条件反射;故B错误;
C、发高烧的病人吃退烧药后,因为散热大于产热,这时体温才会下降的;故C正确;
D、人体躯体平衡是由小脑控制的,人醉酒走路不稳,是因为酒精麻醉了人的小脑;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A.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错误。
B.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肌肉等结构的功能,进而调节体温,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错误。
D.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泳时,运动员需要大量运动,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了,产热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收缩减少散热。
【解答】A、由于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机体耗氧量增加,A符合题意;
B、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运动的生理上也会出现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人的骨骼肌会战栗,导致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B不符合题意;
D、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皮肤收缩能够减少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减;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环境温度降低,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血管收缩为了减少散热 .
【解答】A、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也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A错误;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才会引起甲亢,B错误;
C、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冲动传导是从树突传递给细胞体,细胞体在传递给轴突的方向,C正确;
D、血管收缩主要是减少散热,并没有增加产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从这种平衡切入解题。
【解答】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由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身体的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对人体作用如下: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
肾上腺素——促使心跳加快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胰岛素——加速血糖的分解
性激素——调节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解答】A、人喝醉了酒,说话语无伦次,说明酒精麻醉了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A不符合题意;
B、用针刺手,手会迅速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为脊髓在完成简单反射的同时,会将冲动传到大脑,使人产生感觉,B符合题意;
C、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不符合题意;
D、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因此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很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17.【答案】(1)甲
(2)条件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和运动时不同部位的产热量,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
2.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解答】(1)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血管收缩,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甲。
(2) 小科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 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8.【答案】(1)2
(2)增大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血流量, 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血流量越大, 人皮肤血管口径 越大。
【解答】(1)进食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故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2 。
(2)在50~100分钟之间,血流量增大, 该 人皮肤血管口径 增大 。
19.【答案】(1)条件;骨骼肌
(2)舒张;神经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解答】(1)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传导的途径是:耳(感受器)一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一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效应器)。可见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属于条件反射。
运动过程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2)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运动时产热增加,故需要增加散热,因此皮肤中的血管将舒张,有利于散热,整个过程中的人体调节是由激素和神经共同完成的。
20.【答案】(1)肌肉或骨骼肌
(2)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图中A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是处于平静时血管状况、C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人体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21.【答案】(1)甲
(2)条件
(3)骨骼肌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类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
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1)甲图中温度随时间是不变化的,乙随时间温度变化比较明显,人是恒温动物,温度不发生变化,故为甲;
(2)听到枪声气跑,是经过大脑皮层,学习的基础,属于条件反射;
(3)运动过程中产热器官为骨骼肌,静止时是内脏。
故答案为:(1)甲;(2)条件;(3)骨骼肌。
22.【答案】(1)乙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如图乙: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如图甲: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2)人体的产热途径主要以骨骼肌和内脏产热为主,安静时主要是内脏产热,
【解答】(1)由于比赛场内气温比较高,下水前皮肤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以增加汗液分泌,带走体表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故乙符合情况;
(2) 人体的产热途径主要以骨骼肌和内脏产热为主,安静时主要是内脏产热,所以,在游泳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3.【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24.【答案】(1)变小
(2)骨骼肌;小于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1) 根据气压和高度的关系进行解答,高度越高,压强越小;
(2)体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机制 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解答】(1)高度越高,压强越小;
(2)运动产热主要靠骨骼肌产热,失温是体温下降,产热小于散热。
25.【答案】(1)骨骼肌;皮肤
(2)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
当运动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加,血管舒张,就能增加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马拉松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而散热则主要通过2 皮肤 。
(2).选手们跑完全程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皮肤下的血管 处于图中的 A状态。
26.【答案】(1)只破坏脊髓
(2)下丘脑;相簿(平衡)
(3)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此实验要验证的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甲鼠作为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应该对乙、丙两只鼠分别进行破坏下丘脑和脊髓的处理,丁鼠的小丘脑和脊髓都要破坏。
如果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则下丘脑被破坏的两只小鼠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而只破坏脊髓的小鼠丙和没有任何处理的甲体温维持恒定。如果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则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
如果是体温调节中枢是脊髓和下丘脑的共同作用,则只有丁鼠的体温最不恒定,乙、丙鼠也会出现轻微的不恒定;如果调节中枢既不在脊髓也不在下丘脑,则四只小鼠的体温都将是恒定的。
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簿(平衡)。
(3)实验中小鼠数量过少,故改进措施为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
27.【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8.【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29.【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30.【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1.【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32.【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
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当体温下降时,人体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增加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调节水的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其他活动等功能。
【解答】冬泳时,机体散热多,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新的平衡, 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33.【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34.【答案】解:①当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②此时产热大于散热,人体的体温上升。
③当人体的体温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升高这一刺激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出现面红耳赤;
④同时,人体的汗腺分泌汗液的量增加,来加速散热,出现大汗淋漓。
⑤最终产热等于散热,人体体温不再上升。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物质来源: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35.【答案】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1 / 1浙教版科学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2.(2021八上·舟山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A正确。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和F散热,骨骼肌主要是用来产热的,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3.(2021八上·义乌月考)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错误的一组是(  )
A.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非条件反射
C.发高烧病人吃退烧药后,体温下降——散热大于产热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生长激素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当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解答】A.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生长素是植物激素,A正确。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所以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温度下降,C正确。
D.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现象,说明酒精使小脑麻痹,D正确。
故选B。
4.(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5.(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0八上·仙居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再次登顶珠峰。为其测量了“身高”,体现了现代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真与探索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珠峰的峰顶常年被冰雪覆盖,这是因为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种类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不同
C.珠峰南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更丰富,由此推测南坡是背风坡
D.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人体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气温过低、气压过高的缘故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对流层,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降水是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解答】A、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珠峰的顶端终年冰雪覆盖;故A正确;
B、山脚到山顶植物种类的不同,是因为温度的差异;故B错误;
C、珠峰南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更丰富,推测南坡是迎风坡,迎风坡降水较多;故C错误;
D、在对流层范围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0八上·青田期末)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错误的一组是的是(  )
A.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非条件反射
C.发高烧病人吃退烧药后,体温下降——散热大于产热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解答】A、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故A正确;
B、同学们看了感人的故事后落泪了,属于条件反射;故B错误;
C、发高烧的病人吃退烧药后,因为散热大于产热,这时体温才会下降的;故C正确;
D、人体躯体平衡是由小脑控制的,人醉酒走路不稳,是因为酒精麻醉了人的小脑;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9.(2021八上·江干期末)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因此是变温动物
B.该动物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与散热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D.该动物的产热与散热不受脑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A.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错误。
B.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肌肉等结构的功能,进而调节体温,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错误。
D.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错误。
故选B。
10.(2020八上·拱墅期末)2021年1月1日上午,杭州市第48届西湖冬泳表演赛在茅乡水情水域举行。冬泳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机体耗氧量减少 B.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骨骼肌战栗 D.皮肤血管收缩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泳时,运动员需要大量运动,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了,产热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收缩减少散热。
【解答】A、由于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机体耗氧量增加,A符合题意;
B、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运动的生理上也会出现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人的骨骼肌会战栗,导致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B不符合题意;
D、冬泳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皮肤收缩能够减少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0八上·西湖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训练而成,与遗传因素无关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亢
C.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递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D.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减;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环境温度降低,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血管收缩为了减少散热 .
【解答】A、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也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A错误;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才会引起甲亢,B错误;
C、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冲动传导是从树突传递给细胞体,细胞体在传递给轴突的方向,C正确;
D、血管收缩主要是减少散热,并没有增加产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从这种平衡切入解题。
【解答】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由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身体的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0八上·新昌月考)以下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喝醉酒的人往往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小脑
B.用针刺手,手会迅速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此时人体产热量远高于散热量
D.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因此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大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对人体作用如下: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
肾上腺素——促使心跳加快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胰岛素——加速血糖的分解
性激素——调节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解答】A、人喝醉了酒,说话语无伦次,说明酒精麻醉了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A不符合题意;
B、用针刺手,手会迅速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为脊髓在完成简单反射的同时,会将冲动传到大脑,使人产生感觉,B符合题意;
C、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不符合题意;
D、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因此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很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6.(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17.(2022八上·衢江期末)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会开幕式的当天早上,小科同学觉得天气较冷,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   (填“甲”或“乙”)。
(2)当小科同学一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这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从听到枪声到起跑这一过程要依赖如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得以完成,这样的神经结构叫作   。
【答案】(1)甲
(2)条件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和运动时不同部位的产热量,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
2.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解答】(1)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血管收缩,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则此时他的血管状况为如图(左)中的甲。
(2) 小科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 图(右)所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8.(2021八上·温州期末)人体内存在多种平衡,在激素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保持人体健康。
(1)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变化如图甲中的曲线1,则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选填“2”或“3”)
(2)某正常成年人运动时手臂皮肤的血流量变化如图乙。推测在50~100分钟之间,该人皮肤血管口径的大小如何变化?   。
【答案】(1)2
(2)增大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血流量, 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血流量越大, 人皮肤血管口径 越大。
【解答】(1)进食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故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2 。
(2)在50~100分钟之间,血流量增大, 该 人皮肤血管口径 增大 。
19.(2021八上·天台期末)运动会也是同学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比赛需要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竞技能力。
(1)运动员听到起跑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该反射属于     反射,运动过程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2)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运动时皮肤中的血管将   (选填“收缩”“不变”或“舒张”),整个过程中的人体调节是由激素和
   共同完成的。
【答案】(1)条件;骨骼肌
(2)舒张;神经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解答】(1)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传导的途径是:耳(感受器)一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一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效应器)。可见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属于条件反射。
运动过程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2)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运动时产热增加,故需要增加散热,因此皮肤中的血管将舒张,有利于散热,整个过程中的人体调节是由激素和神经共同完成的。
20.(2022八上·缙云期末)不论春夏秋冬,人体的温度基本能保持稳定,这得益于人体体温调控机制。
(1)急促、飞奔进入考场的小科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2)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更类似于图中的   (填字母)。
【答案】(1)肌肉或骨骼肌
(2)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图中A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是处于平静时血管状况、C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人体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21.(2021八上·普陀期末)2020年11月29日,小金参加了2020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请回答问题。
(1)比赛前一天,小金对自己的体温及其生活环境温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量,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小金的体温变化曲线。
(2)比赛当天,小金听到枪声起跑,这属于   (选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3)在比赛中小金出现了气喘吁吁、全身冒汗现象,此时身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   。
【答案】(1)甲
(2)条件
(3)骨骼肌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类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
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1)甲图中温度随时间是不变化的,乙随时间温度变化比较明显,人是恒温动物,温度不发生变化,故为甲;
(2)听到枪声气跑,是经过大脑皮层,学习的基础,属于条件反射;
(3)运动过程中产热器官为骨骼肌,静止时是内脏。
故答案为:(1)甲;(2)条件;(3)骨骼肌。
22.(2021八上·青田期末)在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历史最高分获得冠军。请回答以下问题:
(1)比赛当天,场内气温比较高,跳水前全红婵血管状况应为图中    (选填“甲”或“乙”)。
(2)全红婵在跳水过程中主要由   产生热量。
【答案】(1)乙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如图乙: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如图甲: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2)人体的产热途径主要以骨骼肌和内脏产热为主,安静时主要是内脏产热,
【解答】(1)由于比赛场内气温比较高,下水前皮肤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以增加汗液分泌,带走体表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故乙符合情况;
(2) 人体的产热途径主要以骨骼肌和内脏产热为主,安静时主要是内脏产热,所以,在游泳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3.(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24.(2021八上·嘉兴期末) 2021年5月,在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赛中,部分参赛人员受气温骤降等极端天气影响,身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失温现象。
(1)赛前,工作人员携带着空盒气压计(如图所示)探山地线路。当勘探到高海拔赛段处,会发现气压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或“变小”)。
(2)参赛人员在比赛中,产热主要来自于   ,部分参赛人员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答案】(1)变小
(2)骨骼肌;小于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1) 根据气压和高度的关系进行解答,高度越高,压强越小;
(2)体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机制 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解答】(1)高度越高,压强越小;
(2)运动产热主要靠骨骼肌产热,失温是体温下降,产热小于散热。
25.(2021八上·义乌月考) 2020年11月15日义乌马拉松从梅湖体育中心鸣枪开跑,上万名跑者用跑步传递自信乐观、共迎美好期许,跑向终点。
(1)在马拉松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而散热则主要通过   (均选填“内脏”、“骨骼肌”、“皮肤”)。
(2)选手们跑完全程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皮肤下的血管 处于图中的   (选填“A”或“B”)状态。
【答案】(1)骨骼肌;皮肤
(2)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
当运动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加,血管舒张,就能增加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马拉松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而散热则主要通过2 皮肤 。
(2).选手们跑完全程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皮肤下的血管 处于图中的 A状态。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八上·拱墅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脚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答案】(1)只破坏脊髓
(2)下丘脑;相簿(平衡)
(3)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此实验要验证的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甲鼠作为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应该对乙、丙两只鼠分别进行破坏下丘脑和脊髓的处理,丁鼠的小丘脑和脊髓都要破坏。
如果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则下丘脑被破坏的两只小鼠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而只破坏脊髓的小鼠丙和没有任何处理的甲体温维持恒定。如果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则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
如果是体温调节中枢是脊髓和下丘脑的共同作用,则只有丁鼠的体温最不恒定,乙、丙鼠也会出现轻微的不恒定;如果调节中枢既不在脊髓也不在下丘脑,则四只小鼠的体温都将是恒定的。
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簿(平衡)。
(3)实验中小鼠数量过少,故改进措施为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
27.(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8.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29.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30.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四、解答题
31.(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32.(2020八上·缙云期末)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
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当体温下降时,人体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增加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调节水的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其他活动等功能。
【解答】冬泳时,机体散热多,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新的平衡, 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3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五、综合说理题
34.(2022八上·临海期末)正常人的体温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体温会略有上升,而后还会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请用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解:①当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②此时产热大于散热,人体的体温上升。
③当人体的体温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升高这一刺激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出现面红耳赤;
④同时,人体的汗腺分泌汗液的量增加,来加速散热,出现大汗淋漓。
⑤最终产热等于散热,人体体温不再上升。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物质来源: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35.(2021八上·温州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答案】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