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1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课件说明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本节课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回顾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
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思考正数+正数 0+正数负数+正数0+0负数+00+负数负数+负数 第一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正数0负数正数0负数结论:共三种类型.
即:
思考(1)同号两个数相加;(2)异号两个数相加;(3)一个数与0相加.正数+0负数+负数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观察探究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5)+(+3)=8 5 3+8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3 -5(-5)+(-3)=-8+-8观察探究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5)+(+3)=8 (-5)+(-3)=-8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结论:利用数轴,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1)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 (2)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 ; (3)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 m , .观察探究0右左22(-3)+5= 2 3+(-5)=-2 (-5)+5= 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归纳法则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结论:(-3)+5= 2 3+(-5)=-2 (-5)+5= 0 如果物体第1 s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如何用算式表示呢?
直接说出结论5+0=5. 或 (-5)+0=-5.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归纳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有理数加法法则:你能根据我们前面讨论的不同情况完整地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表述出来吗?例 计算:
(1)(-3)+(-9);
(2)(-4.7)+3.9;
(3) 0+(-7);
(4)(-9)+(+9). 巩固新知教科书 第19页 练习课堂练习1.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
(1)温度由-4 oC上升7oC;
(2)收入7元,又支出5元. 2.口算:
(1)(-4)+(-6);(2) 4+(-6);(3)(-4)+6;
(4)(-4)+4; (5)(-4)+14;(6)(-14)+4;
(7) 6+(-6); (8) 0+(-6).教科书第20页 练习课堂练习3.计算:
(1)15+(-22); (2) (-13)+(-8);
(3)(-0.9)+1.5; (4) .4.请你用生活实例解释5+(-3)=2,(-5)+(-3)=-8
的意义.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2.在总结加法法则时我们使用了哪些常见的数学
研究方法?
3.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归纳小结教科书习题1.3第1题.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课件15张PPT。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2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课件说明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化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探索、归纳、猜想和验证,体验加法运算律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学习目标:课件说明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与运用.学习重点:,(1)比较以上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① 30+(-20) (-20)+30
② (-5)+(-13) (-13)+(-5)
③ (-37)+16 16+(-37)(2)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吗?(3)请你再换几个加数,试一试,看一看所得的结果
如何? 计算并观察 你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述这一结论吗?
你能把该规律用字母表示吗? 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总结归纳加法交换律:(1)两个式子的结果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猜想.(2)再换几个数试一试,你的猜想是否还成立呢?(3)请用精炼的语言把你得到的结论概括出来.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计算并观察 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结合律:总结归纳例2 计算 16+(-25)+24+(-35)巩固新知怎样使计算简化的?根据是什么?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0页1.计算:
(1)23+(-17)+6+(-22)
(2)(-2)+3+1+(-3)+2+(-4)课堂练习2.计算:教科书第20页例 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图所示(单位:kg)(1)10袋小麦一共多少kg?
(2)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kg?在计算中我们可以使用哪些运算律?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归纳小结2.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考虑使用加法运算律呢?教科书习题1.3第2题,第5题.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课件18张PPT。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3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课件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1.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2.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本课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知识回顾思考北京某天气温是-3oC~3o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呢?思考3-(-3)=?6(1)怎样理解 ?(2)想一想: 观察(1)(2)两个等式得出的结果,你发现
了什么?从结果中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思考:对于其它的数,这个猜想还成立吗?.思考
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将上式中的4换成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观察探究 减去一个正数,还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吗?举例说明.观察探究从中又能有新的发现吗?试一试你能试着归纳减法法则吗?你能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归纳法则有理数减法法则:巩固新知例 计算:(2)
(3)(4).(1);.;;例 计算:.巩固新知解:=(-3)+5
=2解:= 0+(-7)
=-7(2)(1);;例 计算:.巩固新知解:=7.2+4.8
=12解:=
=
(3)(4);.思考 在小学,只有当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才会做a-b,现在,当a小于b时,你会做a-b吗?
一般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的符号是什么?课本 第24页 练习课堂练习1.计算:
(1) 6-9; (2) (+4)-(-7);
(3)(-5)-(-8); (4) 0 -(-5);
(5)(-2.5)-5.9 ; (6) 1.9 -(-0.6).2.计算:
(1)比2oC 低 8oC 的温度;
(2)比 -3oC 低 6oC 的温度. 1.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
2. 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归纳小结教科书习题1.3第 3题,第4题.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课件15张PPT。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4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课件说明1.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2.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合理地进行混合运算.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的意义;
2.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合理地进行混合运算.本节课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3.叙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4.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知识回顾例 计算: 这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为分析:尝试计算例 计算:解:尝试计算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算式是-20,3,5,-7 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例 计算:解:简单的写法大胆探究:
在符号简写这个环节,有什么小窍门么?探究 在数轴上,点 A,B 分别表示 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B 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
a=-2,b=-6.
你能发现点 A, B 之间的距离与数 a,b 之间的关系吗?计算: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4页练习解:解:计算: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4页练习解:计算: 课堂练习解:教科书第24页练习 1.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什么运算?
2. 你能说说使用加法结合律时遵循什么原则么? 归纳小结教科书习题1.3第5题.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