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女娲造人
第六单元·第21课
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
把九个太阳射下来的后羿
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在神话中:人从何而来?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是《女娲创造人类》,入选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文章根据古代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演绎和扩充,充分体现出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
字词学习
辟
娲
榛
澄
掘
掺
捏
踪
倦
揉
开
女
莽莽
和
迹
不
团
pì
wā
chénɡ
zhēn
jué
chān
niē
zōnɡ
juàn
róu
榛
澈
疲
堪
kān
词语解释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疲倦不堪】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兴致高,情绪热烈。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复述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
于是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
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精读细研——讲故事
起因——女娲为什么造人?
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她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想创造一种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 莽荒中寂寞、想要有生机
人性
精读细研——讲故事
经过——女娲如何造人?
P4——灵机一动
神态、动作描写
P5——揉泥造人
+
P15——枯藤洒泥造人
名称的变化
神性
P5 第一个娃娃样地小东西
P6 小家伙
P9 聪明美丽的生物
P10 心爱的孩子、“人”
P12 优美的作品、可爱的小人儿
P14 灵敏的小生物
名字
精读细研
女娲造人前后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
造人前:感到非常孤独。
造人后: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不再感到孤独寂寞。
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女娲对生命的创造和生命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的喜悦之情。
母性光辉
精读细研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娲?
女娲是一个人:感到非常孤独;假装生气;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女娲是一个神:她神通广大,可以造人。
女娲是一个母亲: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
精读细研——讲故事
结果——人如何生存?
想出办法:分男女、育后代——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内容图示
具体过程
繁衍方法:
造人原因:
女娲造人
勤劳
智慧
伟大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课堂小结
(一)总结全文
1.概括主旨
本文详细地记叙述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初民对人类来源的好奇、追求,说明了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原始初民力求作出的解释。(神话特点)
课堂小结
2.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女娲补天的神话和其他神话一样都是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故事就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强烈求知欲和对人类起源的美丽的向往。
课堂小结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叙事过程中,中心突出的地方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需要略写。本文中作者对女娲造人的过程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写造人方法的时候,作者详写第一种,略写后一种。
布置作业
1.有人说这个神话故事等内容违背了科学性,那我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学习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2.拓展阅读:《神话故事新编》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