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21: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壶口瀑布》是“部编本”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在该单元的导语中这样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梁衡的这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营造了壮丽开阔之境。在文本语言形式上,作者采用长短句、叠词、动词等语言形式的穿插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合理编排,极尽造势之能事,使语言显出大气、磅礴、汹涌之姿,从而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奔腾之势。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对历经磨难的中华名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基于对单元要求和文本特质的分析,针对《壶口瀑布》这一篇散文,将“作者是如何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语言气势”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媒体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理解本文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
2.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名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教学媒体
ppt、希沃同频投影
三、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开课前“闲”聊:“我们去哪儿”
导入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这两个地方远游,你想去哪儿?为什么?
过渡引导语:无论你倾心于马尔代夫沙滩碧浪的细腻浪漫,还是偏爱于泰山日出的雄浑壮阔,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壶口瀑布》,去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景。
环节一:讨论壶口瀑布“水”的特点
问题设计:默读文章2-4段:结合具体的词句、细节,说说壶口瀑布“水”的特点。
活动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品读第三段文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第一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将意思相近的动词罗列在一起。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学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第二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长短句相间使用,而不选择排比。
朗读设计:男生齐读改后文字,女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再比:理解梁衡为何要为使用这么多叠词。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一生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品读结束之后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感受水的特点。之后再齐读,并指导。
追问:壶口瀑布的水除了“猛”的特点之后,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柔和的一面。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和我们一般所采用的比较阅读不一样的是,本课对于第三段文字的比较从动词、长短句、叠词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对聚焦”,在《壶口瀑布》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表现方式有很多,分布在文章各个角落,为了让学生能够聚焦在一个内容上,在设计时,通过删、改、换的方式集中在这一句上用力,理解梁衡在这篇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这样,在内容非常聚焦的情况之下,将语言读通透读深刻。另外,从学情的角度上而言,这一段对河水描写的文字也是文章中非常典型的一段,学生立刻就能找到,但是读不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综上,鉴于学情和“教学内容聚焦”两个层面,我重点品读本文这一处语言,做到以点带面。
环节二:理解“我”的沉思
过渡语:无论是壶口瀑布水的凶猛还是柔和,都在情感上给予我们震撼,而作家梁衡却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出示原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关于这一点,在梁衡吧上也有读者提出了这一问题:
引导语:下面,就发挥小组的力量,帮助梁衡来解答读者的这一疑惑。
教师下发研讨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收集学生讨论的结果,通过同屏投影把学生讨论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
小组展示。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在上一环节理解壶口瀑布水刚柔并济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层次,从“我突然陷入了深思”入手,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深思”其实在看了壶口瀑布边的石头被水冲击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之后的感受:这分明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前文中的句子例如: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是为“怒”;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是为“哀、怨、愁”……
在小组讨论展示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从对河水的人称,第5段的“她”与前面的“它们”可见一斑;引导学生理解“水”会产生这些多情感正是“水与石的搏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怨、愁”;引导学生体会“水与石搏击”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这和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角度合理联想,引导学生再往深层次的角度思考,这里“水与石的搏击”,不正是中华民族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与不幸吗!由此,课堂从“水”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中华民族”。
综上,这一环节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水在壶口表现出来的的刚柔并济其实也是人在“像壶口这样的磨难”中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艰难险阻进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一环节的课堂交给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开放式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补充、质疑,以此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另外,这里在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时,采用同屏技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的时间,因为和传统的展台或者小黑板相比,这一技术更加方便快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学生当堂的习得在全班面前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体悟情感
过渡语:诚如同学们所言,黄河水正是在和山石的搏斗中,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正是也与山石的搏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性格,她不宽厚但绝不软弱。我们齐读第6段第一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其实赞颂黄河的作品有很多,我们来齐读《黄河颂》中的片段,在此感受黄河的蓬勃气势和她的伟大坚强。
全班配乐齐读。
伴随着高亢的音乐,在大声齐读“想你一样伟大坚强”、“伟大坚强”中结束整节课。
结束语: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
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壶口就是黄河之魂!
完成板书,结束整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