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发问的精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14 14: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发问的精神
1、 教学目标
1、 了解以理统事的议论方法。
2、 学习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精神。
2、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事”与“理”的关系。(“事”是为“理”服务的)
3、 教学难点
对突破口的把握理解。
4、 教学突破口
1、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2、 本文论点提示了怎样的意义和作用(“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多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头脑自然会日益灵活,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有位名人说过:“有了想法可以创造。”然而,仅有想法显然还不够,还要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可见,发问是掌握和开启末来之门的钥匙,是迈向新世纪必备的能力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发问的精神”。(出示课题)
2、 比较分析。(朗读全文,思考:(1)、提出本文的突破口。(2)、找出论据。)
论点 论据 (正面论述)(侧重) (反面批驳)
发问是思考的初步 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创造 书本知识,老师讲解
研究的动机 瓦特(蒸汽机) ----技术发明 知识片面性 以理统事
孔子(不耻下问)---研究学问 知识和道理的“融化” (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发问精神的重要意义)
论据(事实) 论点 论据(理论)
《“挑战者”号的追思》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一切科学事业 自然
早期飞机飞行的状况心 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 以事析理
3、 找出课文中两句阐述“发向精神可贵”的句子(发向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向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由发向而开共端;多了发向,勤了发向的人,头脑勇于发向,是多么可惜啊!)
第二课时:
4、 给文章分段:(三段)
1、 指出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道理。(发向是开启知识的钥匙)
2、 提出并谁“发向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3、 批驳了对发向的模糊认识。
5、 分析第二段
(1) 引号的作用。“万有引力”(特定称谓);“不耻下问”(引用)
(2) “大都”“常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一切知识的获得、新发明、新创造并不是全部从发向而来)
“日益”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指“一天比一天”,眼光的变化是逐渐发展的,符合实际,表达严谨)
(3) “勇于发向,勤于发向”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勇于发向”是“勤于发向”的基础)
(4) 牛顿与瓦特的事例有何区别:(“牛顿”侧重于理论创造,“瓦特”侧重于新事物的发明。)
(5) 文中“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请从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中分别找出“惊人的”“不平常的”相呼应的内容。(影响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使人类蒙受其利;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
6、 分析第三段
(1)“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什么句式?(反问句)要表达什么意思?(不必多问)
(2)“似乎”不能删去一理由:(重现猜测,其实“没有道理”)
(3)“黑守说”一词的含义是:(死守着过去的说法),文中列举哪些内容可以说是“旧说”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说、孔子的某些学说)
(4)“第一……文明怎么能进步?”阐明的论点是(贵在发向)
围绕这一论点,本文选用了(有人提出修正万有引力说)和(有人不愿意拥护孔子的某些学说)来加以论证的。这段文字运用了(以理统事)论证方法。
(5)结尾三个疑问句是针对什么情况而言的?对那些认为“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人产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模糊认识。
(6)“知识……何必多问”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课文怎样一步步进行分析的?(发向能产生新知识、新道理——发向能辨划出知识道理的真伪、对错——发向能利于把知识和道理正确地融化到生活和习惯中去)
第三教时:
7、 概括中心:本文围绕“发向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这一中心论点,指示了发向的意义和作用。“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向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向而开其端。勇于发向,勤于发向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灵活、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8、 写作特色:
(1) 以理统事。
(2) 下面论述与反面批驳相结合。
(3) 语言严密、准确。
9、 质疑反馈。
10、 完成课后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