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5 22: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文化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武器.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孔子和老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目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交融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且当时(西周)使用之耕具极粗拙,恃木石所制之来,起土播种,一人一手之力所及之地有限,势非集多数人之劳力共同耕作不可。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前此之贡纳,生于臣仆之身分关系,今之亩税,则生于保有土地收益之关系,即为后世地主对于国家纳田赋之始。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富国强兵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推行县制
仕伍连坐
拆家为户
经 济
政 治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迭起,新制酝酿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级: 士阶层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
权力下移
思考探究: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论语·颜渊》
(1)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有等级差别的爱)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2)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3)教育思想: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拓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孔子和老子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①“道”是万物的本原;
②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③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⑤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百家争鸣
1.背景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①社会经济发展,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提倡“仁政”
人性善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2)荀子(儒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人性恶
隆礼重法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庄子(道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崇尚逍遥自由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4)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5)墨子(墨家)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以上均摘自《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6)韩非(法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
3.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意识形态变革: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体现。
(2)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奠定理论基础: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传统文化源头: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总结

政治
动荡
经济发展与
变法运动
思想
文化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争霸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与少数的民族关系:春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融入华夏族
社会大转型:由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农业: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工商业繁荣,私商产生,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
中心城市
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目的/内容/影响)
春秋时期:孔子/老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景/思想家/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