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15: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课内阅读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国人道之/ 问之于丁氏 D.丁氏对曰/ 对子骂父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优天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屈伸呼吸( ) (2)亦不能有所中伤(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其人曰:“奈地坏何?”
6.“其人舍然大喜”和“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两个人“喜”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其人”:
“晓之者”: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二)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③,和五声④,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注释】①乐正夔: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②重黎:古代中国传说中人名,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③六律: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④五声:指“唇、舌、齿、牙、喉”。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从《穿并得一人》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10.《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和(二)文中的鲁哀公有何相似之处?试结合文章分析。
甲文: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锄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文:《晏子春秋》节选
景公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①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②彗星乎!”
【注释】①怼:怨恨。②奚(xī)独:哪里只是。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若屈伸呼吸 若:__________ ②其人舍然大喜 舍:__________
③召晏子而问焉 召:__________ ④赋敛无厌 厌: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②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
1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了顾虑。
B.乙文中的晏子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是茀星而不是彗星。
C.甲文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的道理。
D.甲乙两文同样都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③质于邯郸( )
④市之无虎也明矣( )
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
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C.国人道之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夫学须静也
16.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B.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C.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D.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18.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谈面对传言的问题,【甲】文中宋君听到传言后,是这样做的:“①___________”,【乙】文中从故事结尾“果不得见”说明魏王②________(填“真的”或“没有”)听信传言。从两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传言我们应该有③____________的精神。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二)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③讼已,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④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⑤诸理?
(选自《犀怪》)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③讼:诉讼,打官司。④殆:大概。⑤揆(kuí):度量,考察。
19.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穿:挖掘、开凿 B.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C.乃故言曰 故:故意 D.国人道之 国:国家
20.请给语段(二)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于 是 艺 麦 家 持 石 往 断 犀 足 不 复 疑 邻 牛 云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
22.两个语段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C 2.(1)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3.(1)不可轻信传闻,不能盲目传播;
(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4. 你 伤害 5.(1)杞国有一个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人。
(2)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6.其人:不再担心天塌地陷了。“晓之者”:杞人不再担心天塌地陷了。
7. 溉汲:打水浇田。 道:讲述。 8.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9.道理:①说话要防止歧义。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③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两点即可)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过,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10.相似点:①都对传闻持有谨慎的态度;②都愿求证传闻的真伪。
11. 你; 同“释”,解除、消除 召见 满足 12.①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②我听说,有彗星出现的国家一定会亡国。 13.B
14. 及:等到 道:讲述 质:作(为)人质 明:显而易见(明显、明了) 15.D 16.C 17.①(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②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这件事。 18.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真的 求实(实事求是)
19.D 20.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21.(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呀。
(2)人们都相信他的话,说石犀牛年代久远成妖怪。 22.共同点都是有人不去考证就听信他人的话;
告诉我们不可随意听信谣言,散播谣言,要求真求实,积极考察事情的真相。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