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15: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课内阅读
阅读蒲松龄的《狼》,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 缀:
(2)狼亦黠矣 黠: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目似瞑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温故而知新
D.乃悟前狼假寐 去后乃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
5.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第二则)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②焉。狼自苫③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⑥之以归。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第三则)
【注释】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埋伏。③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④不盈:不满,不足。⑤豕(shǐ):猪。⑥负:背。⑦乌:哪里,怎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一狼径去______(2)目似瞑,意暇甚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8.文章是怎样刻画屠户这一形象的?
9.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写法?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乾道七年,缙云①陈由义自闽入广省其父。过潮阳,见土人②言:“比岁③惠州太守挈家从福州赴官,道出于此。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张设陷穽④于田间,使不可犯。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群合围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惠之迓卒⑤—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保伍悟象意,亟率众负稻谷,积于四旁。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其祸乃脱。”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
(选自洪迈《夷坚志》)
【注】缙云:地名。②土人:当地人。③比岁:近年。④穽:阱。⑤迓卒:唐宋时官衙的卫兵。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 顾:_________ (2)弛担持刀 弛:_________
(3)保伍悟象意 悟:_________ (4)盖象以计取食 盖:_________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
12.【甲】文前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大象围困惠州太守一行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13.【甲】【乙】两个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出狼和象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创”。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 B.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__
C.跑号如前状__________ D.相去数十步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7.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其一/犬坐于前 2.(1)连接 紧跟 (2)狡猾 3.D 4.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5. 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 屠夫:勇敢,警觉,机智
6. 径直 神情、态度 7.(1)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2)于是就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8.① 运用心理描写,如“屠惧”体现了屠户最初面对恶狼时的怯懦。②运用动作描写,“投以骨”的行为表现了屠户的怯懦;后来先是“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体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9.示例:先叙后议(或借物喻人)的写法。
①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②对付比自己强大的事物,要以智取胜。
10. 看,视 解除,卸下 明白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 11.(1)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太守的家人又窘又怕,甚至有人被惊吓而死。 12. 诱敌 取食(或“得食”) 13.【甲】文画线句子写狼为了迷惑屠夫,假装闭眼,神情悠闲,表现出狼的狡猾奸诈;【乙】文画线句子写野象在等到稻谷足够多时才解围去食用稻谷,表现出野象的贪婪。(意思对即可)
14. (1)像狗一样 (2)从容、悠闲 (3)之前 (4)距离 15.(1)骨头已经投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6.D 17.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