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07: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Contents


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聚焦: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学习聚焦: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学习聚焦: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新课导入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史料阅读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思考:(1)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2)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这种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影响:英德之间的矛盾尖锐,以及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世界战争的根源。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其他
29%
德国
16%
法国
6%
英国
14%
美国
35%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并的波黑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在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刺客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一战
同盟国战败
知识小结:
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一直延续到12月19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此次战役中,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至 11 月中结束,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 150 个师,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也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这片名为德尔维尔的小树林,面积仅有1.5平方千米,英军却进攻了90次,然后德军反击70次重新占领这里。在战役结束时,这里没有留下一棵树,在这片树林里,丧生的官兵人数超过了20000人。
英军占领德军阵地,在被炸毁的隐蔽所内发现大量德军的尸体。
英军正在检查丧生士兵的背包,搜寻私人信件、文件和钱,以便将它们交给死者的亲属。
埋葬尸体一般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用炮架运回来,但尸体越来越多,根本运不过来。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不仅有我们的,还有德国人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气毒死的士兵的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与海蓝色差不多。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坐着的,跪着的,绝大多数趴在或者躺在地上。
——《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
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英国伤兵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 14 艘,德国损失 11 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 2 倍。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英 VS 德
英 VS 德
英 VS 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 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 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2)缔结
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3)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
它确认…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主要内容有: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九国公约》
实质:
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五四运动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4)体系特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5)体系实质: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位
宗旨
原则
评价
实质
积极: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为宗旨;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消极: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①作用:
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不稳定性:
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