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文 学 常 识
作者及作品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孟子思想
文 学 常 识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
价值观--强调舍身取义。
文 学 常 识
作者及作品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释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肆
初读课文、注意字音
怵惕(chù tì) 恻(c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用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施行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 读 赏 析
分析开篇的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是什么)
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为什么)
品 读 赏 析
分析开篇的推论:
道理论证
仁心
仁政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的原因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品 读 赏 析
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品 读 赏 析
分析本段论证:
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指事理的对与错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这
就像
判断句
四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指人类的同情心。正是有了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才有可能去使人去爱人。
孔子的义:服从等级秩序的言行。
孟子的义:敬人。不只是下对上的尊奉,也值下对上的尊重和爱护。
把义和仁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义的概念。
依照羞恶之心,不去做不当做的事就是义。
孔子的礼:礼节仪式、周制、谦虚恭敬有礼貌
孟子的礼:主要指谦让、有礼貌和礼节仪式、源于人的恭敬之心,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
是非之心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善恶的道德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做还是不做,选择恰当的价值目标定向。
品 读 赏 析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品 读 赏 析
分析本段的作用: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肆
文本解读
请同学们自主诵读文章,再次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2.孟子如何论证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肆
文本解读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肆
文本解读
2.孟子如何论证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肆
文本解读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响,私欲膨胀,伤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强充实。
说明,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整体框架
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论证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论证
四心—四端
可行不忍人之政
对比
论证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主题探究:从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吗?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推广仁政。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主题归纳
整合探究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
义、恕等。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
个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