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青藏高原地区
青藏地区的位置
青藏地区
80
90
100
110
120
130E
50N
40N
30N
20N
青藏地区的范围
昆 仑 山
阿 尔 金 山
祁 连 山
喜 马 拉 雅 山
横 断 山 脉
西藏
青海
四川
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
拉萨 上海
一月
七月
问题探究
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A
B
上海市
拉萨
15.1
3.5
-2.3
27.8
因“高”而“寒”,不利于种植业
世界屋脊
冬季: -8℃
夏季:8-16 ℃
海拔高气温低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高、寒
显著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
高 寒
世界屋脊 中华水塔
“高原群星” 盐湖广布
冬寒夏凉 日照充足
高寒牧场 河谷农业
资源丰富 生态脆弱
高、寒
居民特点
农业生产
能源资源
交通状况
科研旅游
例题1:
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的①②③
三大河流中,流经国
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是 (填序号),
其发源地在我国的
(填省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区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②
青海省
湄公河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上通航、旅游观光、边境贸易等
(2)图示的①②③河流中,河流 (填序号)穿越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圈,近年来该经济核心圈的经济结构逐渐向轻型化转变,主要原因是:
(3)2005年10月8日,在图中甲地发生7.6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范围的滑坡,使该地区遇难人数超过7万人之多。甲地板块边界类型是(生长或消亡) 边界,简述该地地震发生的原因。
③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消亡
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碰撞带;
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图中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该地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量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5)印度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发生在3—5月,一次发生在7-8月,试分别说明导致该河两次汛期最主要的河水补给方式。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或日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或夜间气温低),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少,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
小麦、青稞
3-5月,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7-8月,是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雨水补给
例题2:
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青藏铁路早已开通运行,读“进藏铁路线(正在建或待建)方案示意图” 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进藏铁路的选
线最初有三个方案:
北线(青藏铁路)、
中线(川藏铁路)、南线(滇藏铁路)。在这几个方案中,有关部门最终决定首先建设青藏铁路,主要原因是因为青藏铁路与其它两条进藏铁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条线路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名称 总里程 (千米) 投资 (亿元) 建设 周期 隧道长度占总长度的百分比(%)
滇藏线 1960 654 10年以上 43
川藏线 2015 768 10年以上 42.5
青藏线 1118 不到200 6年 2.8
(1)滇藏线隧道长度占到了铁路线总长度的43%,其原因主要是
(2)青藏线的起止点城市分别是 和 ,它们分别位
于 (填河流名称)谷地和 (填河流名称)谷地中,
这两个谷地地区是所在地形区著名的农业区,请分析其发展农业的条件。
滇藏线是从云南的昆明到西藏的拉萨,途中穿过山河相间分布的横断山区
拉萨
西宁
雅鲁藏布江
湟水
有利条件: ①谷地地区地势低,气温高,风力较小;
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等
不利条件:气温低
(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试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滇藏线和川藏线起止点城市之间的相对高度比较,较大的是 (填铁路线名称)。
(5)请综合分析有关部门决定首先修建青藏铁路线的主要原因。
在内力作用方面,板块挤压碰撞,岩层隆起抬升,并易形成断层;在外力作用方面,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侵蚀作用显著,从而形成“V”型峡谷。
①青藏铁路的建设里程短②沿线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最小,投资少③工程技术难度已基本解决(冻土层施工技术)④周期短⑤可以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民族的团结
川藏线
世界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
(25°N~40°N,74°E~104°E),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
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4000米以上)
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
周边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
青藏高原东、南、西外围河流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三江源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这里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地区的人们也意识到了保护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正在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湄公河
澜沧江
恒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
雅鲁藏布江
印度河
长江
黄河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青藏高原全区湖泊面积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湖群
长江中下游湖群
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
天湖--纳 木 错
(海拔4718米)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18~20℃,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节变化明显,每年的4-9为雨季,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降水量非常少,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
高寒(高原)农牧业
(1)耐寒的三大牲畜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畜牧业一直是本区的重要生产部门。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 18~20℃,夏季气温一般在8~18℃。主要牲畜有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高原环境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高寒
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2)喜温凉的三大作物与河谷农业
本区虽然海拔高、气温较低,但是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喜温凉的青棵(位于西藏聂拉木县海拔4700米处的阳坡还种植了青稞,这是因为那里日照强而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区)、小麦、豌豆等作物的生长,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因为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雅鲁藏布江谷地、惶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农业区。(因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具有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的特点)
雅鲁藏布江谷地平原
河谷
地区
热量较为充足
土壤较为深厚
水分较为充足
高原种植业
温暖
温凉
寒冷
寒冻
3000m
4000m
4500m
5000m
青稞、冬小麦
青稞、春小麦
青稞
喜温凉农作物:
青稞、小麦、豌豆
无
高原农牧业
有利条件
晴天多
日照强
温差大
空气稀薄
不利条件
气温低
无霜期短
降水少
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耐寒
糌粑
青稞炒熟、磨面,再用酥油拌和
打酥油
青稞
酥油茶
酥油
浓茶
食盐
返回
1、能源资源宝库
(1)太阳能丰富: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原因:①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之空气污染少、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太阳光在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消耗和损失少,②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日照时间长,直接辐射强,所以太阳能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之称。(而同纬度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多,加上阴雨天多,太阳能资源不丰富,特别是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最少。例如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05.3小时,而上海仅1932.5小时)
(2)地热能丰富:
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特别丰富。羊八井有地热电站。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高温地热资源量的80%。
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可再生的安全资源,具有技术成熟、利用方便等优势,它不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限制,不仅可供电、供热,还可以用于旅游、温泉保健、养殖热带鱼等,
西藏地热资
源开发具有
非常广阔的
前景。
(3)水能丰富:
①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而单位面积蕴藏量全国第一。雅鲁藏布江干支流的水能资源几乎占全国的1/4,2/3的水能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东经95°附近),可建4000万千瓦的大水电站。
②青海省东部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建有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
③拉萨西南面的羊卓雍湖水电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水电站。
2、矿产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地处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有着储量巨大的多种矿藏。
(1)7种储量全国第一的矿产:现已探明的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和石棉等矿的储量均占全国第一;
(2)4种储量全国前茅的矿产:天然碱、钙、芒硝及硼矿等的储量在全国也都名列前茅。
(3)油气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内陆沉积盆地,生油、储油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几十处油气田,并探明了大量油气贮藏构造。
柴达木盆地矿产分布图
(4)著名矿:
①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是已发现的最大钾镁盐矿床,其中汇集了大约500多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类沉积矿物质。已探明的储量是:氯化钾2亿吨、氯化镁19亿吨、氯化钠533亿吨。丰富的钾镁盐资源为建立大型盐化工基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②锡铁山的铅锌矿: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现已探明铅锌储量270万吨伴生有金、银、锡、锑、钠等多种贵重金属。
③冷湖的石油;
④鱼卡的煤。
3、森林蓄积量大,但采伐困难
西藏森林资源的蓄积量仅次于黑龙江省,但林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深山区,采伐、运输困难。
格尔木
拉萨
西宁
●
●
●
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矿产分布图
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
交通运输输的巨大变化
(1)历史上交通特别落后
历史上青藏高原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区域。西藏解放以前没有公路,也没有一座现代桥梁。从拉萨到四川成都,翻雪山,越深谷,要走好几个月,冬季大雪封山,对外交通就完全断绝。
(2)目前,主要交通线:
①五条通往拉萨的公路干线:
青藏公路(青海西宁-拉萨,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公路(四川成都-拉萨)、新藏公路(新疆喀什-拉萨,海拔最高)、滇藏公路(云南昆明或大理-拉萨),中尼公路(拉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②一条铁路:兰青线(兰州-西宁)、青藏线(西宁—拉萨)。
③ 定期航空线: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
在图上指出四条通藏公路、青藏铁路。
②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
(3)青藏铁路的建设难题与方案选择
①青藏铁路修建的主要难题:
多年冻土(最大),
生态脆弱,
高寒缺氧。
进藏铁路的选线最初有三个方案:北线(青藏铁路)、中线(川藏铁路)、南线(滇藏铁路)。
地形较平坦,投资少,工期短,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
(4)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
①促进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②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
③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
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民族构成:青藏高原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藏族在人口总数的46%,其他少数层族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
(2)饮食:由于青藏高原盛产青稞,高寒牧业发达,藏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青棵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也是他们比较普遍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藏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饮酒。酒是用青棵酿造的,味淡醇香。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20 25 30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40 55 4 1
(3)居住:青藏高原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太阳辐射强烈。为了防止严寒和烈日照射,牧区的藏民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的藏民大多居住在用石块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碉房)中。但是,这种现象仅出现在农牧区,在文化、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人们大都居住在楼房中,境况和东部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4)运输:牦牛是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
(5)娱乐:蒇民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特殊区域与重要聚落
青藏高原上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的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因为这里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充足,而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聚落的发展。
科研和旅游宝地
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
奇异的自然风光
丰富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民族风情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