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2022年7月17日,印度官员曼恩参加了纪念清洁圣河卡利·贝恩22周年纪念活动,并宣布在全邦范围内开展清洁河流和排水系统的行动。活动中,有人建议曼恩喝下来自圣河中的水。为了证明水足够干净,适合饮用,这位官员直接喝下了河水。
喝下恒河水的这名官员会怎么样呢?
19日晚,位于府邸的曼恩出现了严重腹痛情况,随后被空运到印度首都一家医院。医生诊断后称曼恩的病情与胃部感染有关。
干净卫生的恒河水为何这么备受印度人和一些中国网红的青睐呢,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恒河的神奇之处!
第3课 古代印度
熟知目标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核心素养: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明历程
(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认识到一定的文化和制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史料实证)
3.通过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
新知讲解: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热带季风气候
新知讲解:二.文明发展历程
哈拉帕
摩亨佐 达罗遗址
公元前23世纪到前18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建国
公元前1500年
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
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公元前200以后
哈拉帕城市遗址
1.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文明成就(文字、建筑、数学)
哈拉帕城市遗址
印章文字
多数出土印章的图纹中都印刻着一串串形态各异、类似于象形文字的符号,这极有可能是哈拉帕文明时期祭司、贵族甚至商业阶层使用的文字,可惜至今尚未被破译。印章图纹中还有大量的动物和人物形象。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房屋内部结构或许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水平,大多数都分隔出卧室、厨房、浴室和贮藏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城内发现水井遗迹共计700多个。更值得注意的是,城内还设有大型粮仓、浴池等公共功能性设施以及制陶、纺织、印染作坊等生产性单位,并拥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
阿拉伯数字
2.雅利安人时代文明(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三大主神
雅利安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部《吠陀》经。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
《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同为上古诗歌的总集,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
①种姓制度1.内容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排除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①种姓制度2.特点
材料二:《摩奴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四大种姓的义务,根据各自义务的不同,四大种姓必须遵照神的旨意从事相应的职业,不得任意改变婆罗门垄断了宗教事务,刹帝利掌管世俗的国家权力,吠舍从事农、牧、工、商,而首陀罗的主要职业是服务性质的手工技艺,也有从事农、牧业的。
材料三:《摩奴法典》规定为了保证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强调各种姓之间实行内婚制,即同姓通婚。《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摩奴法典》再三申述:“婆罗门男子和属于其它三个低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刹帝利男子和他下面的两个种姓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吠舍和唯一低于自己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六者对于其他诸子而言,均被认为是低贱的。
材料一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因为阶级过大就会变成种姓,一但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
等级世袭
职业固定
实行内婚
①种姓制度3.影响
1968年泰米尔纳杜邦的基尔马尼村,没有土地的贱民雇工要求增加工资并举行罢工,43名贱民被活活烧死。
2018年12月24日,《今日印度》报道了一起"荣誉谋杀"案件。一名首陀罗女子私自与达利特男子结婚。女子家人认为这一婚姻是损害家族荣誉的,于是大家合谋杀死了这名女子并把他的骨灰丢入河中。当男子发现自己妻子失踪并向警方报案时,警方没有采取更多行动。
据印度政府的一份报告透露,全国每年发生的迫害贱民案件达一万五千宗,其中包括400多起动用私刑的惨案。实际上,迫害贱民的事件,比这些公开披露的数字要多得多。
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古印度鼎盛时期--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其主要战功是征服羯陵伽,处最南端外基本上完成了印度半岛的统一,将帝国带入了极盛时代。
孔雀王朝的社会为奴隶社会。其特点是奴隶制不发达,以家内奴隶为主,在生产劳动中没有大量使用奴隶。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②古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诗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②印度教文化(婆罗门教的plus)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恒河干净又卫生
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 4 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
印度有个奇葩的风俗,就是人死了以后一定要把尸体放在恒河里泡一泡才行,这样去世的人就能得到永久的解脱。而且火葬之后,他们都把骨灰撒在恒河里。还有一些穷人没钱火葬,那更省事了,直接往恒河里一扔。不仅是人,很多家畜死后也都被扔到恒河里。所以说经常可以在恒河上看到一些已经泡的膨胀的,散发着恶臭的各种尸体。
除此以外,恒河岸边的人也会把平时的生活污水,排泄物等也倒入恒河里,还有工厂中的工业污水,也一并倒入。
3.佛教文化①创立
(1)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3)佛教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槃。
佛教反对婆罗门至上
我说等级分明,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
《妙法莲华经文句》有云:"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人与动物没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
我说众生平等,婆罗门不唯一(佛教)
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得到国王和一此富人的支持。
古印度佛教绘画图片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古印度洞窟坐佛
大菩提寺塔
古印度佛教文化
②佛教的传播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③佛教和中国
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後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
明帝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使臣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使者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终於在(公元六七年)回到洛阳,明帝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
在贞观二年 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在玄奘31岁那年, 他终于进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 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 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 在印度之后 , 玄奘一边翻译经书一边撰写《大唐西域记》把西域的风土人情习俗都作了详细介绍。
公元643 ,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 ,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5万里 历时19年 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 ,影响远至日本 韩国 以及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 亚洲 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中国佛教文化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古代印度
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
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社会制度:种姓制度
佛 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向北、向南
文明历程
早期文明: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担任祭司
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
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D
2.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C
3.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几乎都存在。在古代右图所示的区域主要传播(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A
中国佛教文化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