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其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一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3.从太空中瞭望地球,可以观察到(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表面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C.地球上高大的建筑和公路上飞驰的车辆
D.地球的地轴和两极
4.最先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5.若给“地球妈妈”做一件外套,至少需要多少布料?( )
A.4万平方千米
B.6 371平方千米
C.5.11平方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6.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
A.地球
B.地球卫星照片
C.地图
D.地球仪
7.在学习了地球仪之后,几位同学对研究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知道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吗?( )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位于赤道上
C.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上没有的
D.地球上的地物在地球仪上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
8.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9.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
C.海水密度变化
D.海平面上升
10.观察下图,并结合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上填上下列相应的内容。
6 371 5.1亿 4万 不规则
★1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的提示,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B ,C 。
(2)根据描述,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地球的“缩小版”,通过我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我是 。
②我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我是 。
③人们都说我是南北两极之间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实际是不存在的。我是 。
(3)根据描述,请你来判断。
我的长度约4万千米,人们往往用我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我是地球的( )
A.表面积 B.赤道半径
C.极半径 D.最大周长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D 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2.B 通过小纸船在圆球体上从远处驶来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实验,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A 从太空中瞭望地球,可以观察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上的建筑和车辆因距离遥远是看不到的。经纬线是人们为确定地球上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的,地面上实际并没有经纬线。地轴是人们假想的轴,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4.B 5.D 6.D 7.B 8.C 9.B
培优促能
10.答案 见下图。
11.答案 (1)地轴 北极 南极
(2)①地球仪 ②南极 ③地轴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仪的相关知识。第(1)题,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第(2)题,考查对地球仪、南极、地轴的了解。第(3)题,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1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东经180°经线和西经180°经线实际上是一条经线。180°经线的东侧是( )
A.东经 B.西经
C.北纬 D.南纬
3.南纬自北向南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先高后低 D.没有变化
4.某海上救援船队收到一远洋轮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事地点的经纬度为(20°S,20°W)。在下面经纬网图中,遇事轮船所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一个人从北京故宫出发,沿着一个方向旅行(方向不变),可能回到出发点的旅行方向是( )
①向东行 ②向西行 ③向南行 ④向北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能与90°E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是( )
A.0° B.180° C.150°W D.90°W
7.北京位于(40°N,116°E),那么北京的半球位置是(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8.下列图中阴影区域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读图,完成第9~10题。
9.甲点位于( )
①东半球 ②南半球 ③西半球 ④北半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乙点的经纬度是( )
A.10°N,170°W B.10°S,170°W
C.10°N,170°E D.10°S,170°E
11.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研究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助他们解答吗?
(1)王磊:我发现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至180°和从本初子午线向西至180°,经度的度数变化有一定规律。这规律是什么呢?
(2)张丽:我发现本初子午线与180°经线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圆圈,还能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还有没有其他的两条经线可组成圆圈呢?请你举几个例子。
(3)李晔:东西半球的范围,我怎么也没弄明白,你能帮我归纳一下吗?
★12.读经纬网图,关于M、N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M地、N地都位于西半球
B.N地所在的纬线较长
C.M地位于低纬度地区
D.N地处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13.强强说:“我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你知道他站在哪里吗? ( )
A.(0°,160°E) B.(60°S,160°E)
C.(30°S,160°W) D.(0°,20°W)
读经纬网图,完成第14~15题。
14.图中①地的地理坐标是( )
A.(70°N,170°E) B.(70°N,170°W)
C.(70°S,170°E) D.(70°S,170°W)
15.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地位于南寒带
B.②地位于中、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上
C.③地位于南半球
D.④地位于西半球
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图中M点的地理坐标为( )
A.(40°N,110°E)
B.(40°S,110°W)
C.(20°N,130°E)
D.(110°N,40°E)
17.图中P点位于( )
①东半球 ②西半球 ③南半球 ④北半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坐标。
A( , )
B( , )
C( , )
(2)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地,位于东半球的是 地,位于西半球的是 地。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D 经线的形状是半圆;纬线的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仪上的经线有无数条。
2.B
3.A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越来越高,即北纬是越向北纬度越高,南纬是越向南纬度越高。
4.B 由经线的分布规律可知,①②两地点都位于20°W经线上,③④两地点都位于20°E经线上;由纬线的分布规律可知,②④两地点都位于20°S纬线上,①③两地点都位于 20°N 纬线上。由此可知,②地点符合要求。
5.A 所有经线都汇集在南、北极点,因此沿任意一条经线向北一直走,其终点必是北极点;沿任意一条经线向南一直走,其终点必是南极点。纬线是圆圈,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向西或者向东一直走会回到出发点。
6.D 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上的两条经线,东经对应西经,且度数之和为180°。
7.A
8.C 根据阴影区域的经纬度判定,位于西半球的是B.C.D,其中只有C位于北半球。
9~10.9.D 10.B 第9题,读图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10°N,170°E)。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知,甲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第10题,读图可知,乙点的经纬度是(10°S,170°W)。
11.答案 (1)度数越来越大。
(2)有无数个这样的经线圈,如20°W和160°E.90°W和90°E等。
(3)东半球范围是20°W→0°→160°E,西半球范围是160°E→180°→20°W。图示如下。
培优促能
12.C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M地经度为40°W,N地经度为0°,故M地在西半球,N地在东半球;纬线长短取决于所在纬度的高低,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13.D
14~15.14.C 15.D 第14题,东经的度数向东越来越大,西经的度数向西越来越大。根据图中的字母“S”和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①地的地理坐标是(70°S,170°E)。第15题,④地的经度为150°E,位于东半球。
16~17.16.A 17.C 第16题,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40°N,110°E)。第17题,读图可知,P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18.答案 (1)60°N 60°W 0° 0° 40°S 40°E
(2)B B.C 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