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1912年
1978年
秦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民国的改革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第22——23页内容,梳理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原因
举措
效果
结局
封建经济兴起并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要求变法。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打击了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成效显著,商鞅虽死,新法犹存。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社会矛盾尖锐。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加快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成效显著,但遭鲜卑贵族反对。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患。
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
初期取得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当,王安石被罢职,措施被废。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统治危机。
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依据表格信息和课本内容,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似背景,并分析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共同原因。
相似背景:自身社会面临重大转型;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面临变法图强的需要。
共同原因: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的大无畏精神;讲求改革策略,因势利导;措施符合实际;重视人才;最高领袖的支持。
变革的类型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处于王朝的哪一阶段?改革的共同背景有哪些?改革的共同结局是什么?
都处于王朝的中后期。
共同背景:旧有社会治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面临社会危机。
共同结局: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共同结局是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依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021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期中考试)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明代的宗藩制度和优免制度引起的弊端极为严重,财政危机、田赋不清、负担不公、社会动荡皆与其密切相关。但张居正知其弊而不改,而是一味强调以增收来解决日益增加的财政支出问题。例如,对于清丈土地,只要地方官多丈量出田亩,并增加田赋,便给予表彰甚至晋升。于是,地方官罔顾事实,为邀功而无所不用其极。
——摘编自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经济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措施失当;用人不当;最高统治者不能长久支持等。
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整体比较四场古代改革,思考改革或者变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改革不彻底的原因又有哪些?
共同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2、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3、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4、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改革不彻底的原因:
1.改革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群众的利益。
【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
性质
目的
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
(旧制度的改变或者已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鉴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
确立封建制度: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1840
1851
1856
1860s
1894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救亡图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公车上书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6
1898.9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895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1901.1
清末新政开始
清廷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
清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慈禧离世
清廷宣布
“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辛亥革命
1907.9
1908.8
1908.11
1911.5
1911.11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辛亥革命爆发增加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军事力量等,从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依据课本第23——24页,梳理晚清时期中国进行过哪些改革?这些改革与中国古代改革最为突出的区别是什么?
名称 戊戌变法(1898年)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原因
领导 力量 ,后期资产阶级
主要 内容
成效
列强侵华,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丑条约》签订,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前期地主阶级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使清政府摆脱困境。
突出区别:改革背景:面临民族危机;改革内容:增加了近代化的新内容;
改革任务:面临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的双重任务。
史料1: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史料2:(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史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主观: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 维新派自己没有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 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及其原因。
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载《战略与管理》
不同: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
1.(2014全国Ⅱ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2019新课标II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B
D
3、(2021新课标乙卷)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4、(2022新课标一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C
C
5、(2016新课标III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
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经济:法币改革
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外交:改立新约
生活方式:新生活运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第25页内容,指出下列成就的取得分别与哪场改革有关?
废除数千年封建土地制度: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的改革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分析中国近代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初的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
1958
1961
1964
1966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良好开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1982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1978
1992
1984
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立4个经济特区:深、珠、汕、厦
1980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
1985
开放了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
1990
海南
上海浦东
2001
加入WTO
十二大
南方谈话
十四大
1987
十三大
“引进来”
“走出去”
1978
改革开放
2012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任务三: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思考:中国当代改革呈现出什么特点?
趋势
曲折前进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追求富强
文革结束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最关键的一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民族复兴
过渡时期(1949-1956)——深刻转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1、 (2019新课标II卷)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A
2.(2020新课标I卷)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3.(2021新课标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
B
4、(2021新课标乙卷)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2可知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A
5.
图 5 是 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B
(2022新课标乙卷)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