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2)(课件 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物质的溶解(2)(课件 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15 19:2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志和科学
湖州志和
huzhouzhihe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陈述性知识: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掌握溶解度概念。
程序性知识:
科学技能:
科学方法:下定义法,学会如何给溶解度下定义。
科学思维:了解到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可以相互转化。
价值性知识:
风暴瓶,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数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透明溶液。根据外界温度的改变,瓶内会展现出不同型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
风暴瓶(Storm Glass)
引入
https://haokan./v pd=wisenatural&vid=3549397118415549723
主要是由于溶液内的樟脑、硝酸钾、氯化铵在水与乙醇混合溶剂
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三种物质的结晶,系出溶解
速度有差异造成相互作用。
新课教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以下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练习
A
B
C
D
再加
3.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①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②如果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③如果加少量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饱和溶液
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键:
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如何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问题:
①加入硝酸钾溶液,至杯底有固体不能溶解为止。
②蒸发溶剂(温度不变),直至有晶体析出为止。
③降低温度,至试管底部有晶体渗出。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①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判断
②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新课教学
浓溶液: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
稀溶液: 把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结论: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现象:
蔗糖是浓溶液,但它不是饱和溶液;
而,熟石灰溶液是稀溶液,但它却是饱和溶液。
三、物质的溶解度
新课教学
1.溶解度的意义:
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思考: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即不同溶质
再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
不同,那么有没有办法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25℃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10克蔗糖,在2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420克蔗糖,两者的溶解性一样吗?
而在0℃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79克蔗糖,这时蔗糖的溶解性大小和25℃时一样吗?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分析:
(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2)与外界的条件(温度、压强)有关
因此,要确定物质溶解性大小,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一定, 一定,达到 状态 ,
比较 的多少
温度
溶剂
饱和
溶质质量
2.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四个要件
①一定温度(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②100克溶剂(人为规定,统一标准)
③达到饱和(不饱和,溶解度无意义)
④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不是千克)
辨一辩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100克水最多溶解37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度为37克。
②5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0克氯化钾,所以氯化钾溶解度为30克。
③在60℃时100克水溶解了75克硝酸钾,所以60℃硝酸钾溶解度为75克。
④在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少温度)
(未饱和)
(少单位)
(少讲温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思考: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请说出它的意义。
答: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氯化钠溶解的质量是36克。
3.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203.9. 7.4 37.2 31.6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4.物质的溶解度等级:
20℃时溶解度 >10克 1~10克 0.01~1克 <0.01克
溶解度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思考
说一说下面这个表格中物质的溶解度等级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203.9. 7.4 37.2 31.6
溶解度等级
易溶
微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5.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100
溶解度(克) 0.173 0.165 0.121 0.076
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思考与讨论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如
何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
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硝酸钾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变化非常明显。氯化钠溶解度
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课堂总结
一、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定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二、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定义
1.溶解度的意义
3.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4.物质的溶解度等级
5.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复习巩固
1.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
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该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
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c
3.要将室温下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质为氢氧化钙)变成饱和溶液小乐可选择的方法有: ①加入水 ; ②加入氢氧化钙固体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B
2.在常温下向两支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
B.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