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会读、会背、会写诗歌。
3.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
2、会读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
完整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巜山行》
教具准备: 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2、师简介: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3、课件展示,生读感悟大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二、走近作者:
1、巜山行》的作者是__代__。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初读感知
1.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读写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 倾斜
(2)理解词语: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资料完成。
合作学习,交流体会。(四人小组)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2.分组学习: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五、品味想象,感悟意境。
(一)听悟诗意。
1.师描绘: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3、小结: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观察课文插图,体会景物的特点。
3.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4、游戏:巜我读你诵》
师说诗意,生诵诗句。
5.播放《山行》的视频,结束新课。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朗诵给家人听。
2. 我想课外再去读一首杜牧的诗。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 ------- 人家
枫叶 ------- 红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