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4-12_5 升华与凝华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2022-2023沪科版九上物理精品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2_4-12_5 升华与凝华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2022-2023沪科版九上物理精品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15 10:11: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12.5 升华与凝华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答案】B
【解析】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是蒸笼内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凝华、液化、升华 B.升华、凝固、熔化
C.升华、熔化、凝华 D.升华、凝华、熔化
【答案】D
【解析】
当向云层喷洒干冰,干冰会直接变为二氧化碳,发生升华现象,升华时需要吸热,所以周围温度会下降很快;这样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暖气流熔化成小雨滴;所以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个过程。
故选D。
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凝重的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①初春,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盛夏,洒水降温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浓雾弥漫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严冬:凝重的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④不符合题意.
综合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故A正确,BCD错误.
5.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激光照射碳粉时,碳粉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个是升华过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
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
【答案】A
【解析】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等物态变化,故A正确;
B.水循环在海洋、陆地和天空等不同领域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形式存在。但不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故B错误;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故C错误;
D.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但对环境会造成损害,故D错误。
故选A。
7.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答案】D
【解析】
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它要迅速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D符合题意.
8.下如所示关于物态变化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吸热的有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答案】D
【解析】
由图象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则甲为液态、乙为固态、丙为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故选D。
10.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答案】B
【解析】
将液态氮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由于水温远高于液态氮的沸点,使液态氮剧烈汽化变成氮气,并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水放热凝固变为冰,所以会在水面上产生固体,故B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 ℃).现在把它们放在20 ℃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霜,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B.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水,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C.甲的内壁M侧有水珠,乙的内壁P侧有一层霜
D.甲的外壁N侧有水珠,乙的外壁Q侧有一层霜
【答案】D
【解析】
甲内装的是冰水.乙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室温是20℃,故房间里的水蒸气遇0℃的冰水混合物的杯子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即N侧有水珠;
然而房间里的水蒸气遇-78.5℃的盛干冰的杯子会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杯子外壁,即Q侧.
故选D.
【点睛】
水蒸气遇冷时,在0℃以上液化成小水珠,而在0℃以下,会凝华形成小冰晶或霜、冰花等.
12.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气态,故B错误;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不会出现液态,而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升华,故C错误;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时,点碘不会出现液体,而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即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
【答案】 凝固 凝华
【解析】
[1]西瓜汁变成了冰棍,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盆外壁出现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14.(1)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流吸收热量而___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________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410℃。
【答案】 升华 凝华 熔化 先升华后凝华 等于
【解析】
(1)[1][2][3]人工降雨是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会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为液态的水,形成降雨。
(2)[4]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
[5]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
15.以下四种现象,需要吸热的是______;需要放热的是______。
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
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
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
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
【答案】 ①⑤ ②③④
【解析】
[1][2]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酒精汽化需要吸热;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的过程放热;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液化的过程放出热量;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的过程放出热量;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固态雪熔化成液态的水,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综上,需要吸热的是①⑤;需要放热的是②③④。
16.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
【答案】 升华 熔化 凝华 放
【解析】
[1]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
[2]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升华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的碘。
[3][4]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放热凝华为固态的碘。
17.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______形成的小冰晶,有的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______热过程;图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熔化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答案】 汽化 凝华 液化 放
【解析】
[1]图中过程①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2]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小冰晶。
[3][4]有的液化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放热过程。
18.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 )
【答案】 液化 凝华 熔化 熔化 使用节水型器具;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解析】
(1)[1][2][3]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的变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2)[4]液化过程放热;凝华过程放热;熔化过程吸热。
(3)[5]节水措施:防止水的跑冒滴漏,应安装节水型的器具;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将卫生间的水箱浮球向上调整2厘米,可达到节水目的;洗澡时避免长时间冲淋,而应间断放水淋浴。
19.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______现象。
【答案】凝华
【解析】
对于晶体,低于熔点时是固态,高于熔点而低于沸点时是液态,高于沸点时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该物质对应的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该晶体物质发生凝华现象。
20.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1)在①过程中,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____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
(2)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在②过程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成小冰晶( ),就形成了云(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物态变化名称);
(3)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这属于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并____热量,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答案】 吸热 液化 凝华 熔化 吸收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
(1)[1]地表水蒸发的过程,需要吸热。
(2)[2]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
[3]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过程。
(3)[4] [5]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三、实验题
21.为观察霜是如何形成的,小旋在实验室里进行相关实验。把适量干冰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后铝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甲所示。
(1)在小旋把温度计玻璃泡刚插入碎干冰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这是干冰的温度吗?简要写出你的分析过程。______。
(2)简要说明霜是如何形成的______。
(3)本实验中,干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_____。它是如何实现这个作用的?______。
【答案】 -15℃ 不是,只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其示数才等于被测物体的温度 铝罐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铝罐凝华成小冰晶,并附着在铝罐外壁上 使铝罐的温度降低 干冰升华吸热
【解析】
【分析】
(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值位于0摄氏度以下,是-15℃。
[2]把温度计玻璃泡刚插入碎干冰时即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是-15℃,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不是干冰的温度,只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其示数才等于被测物体的温度。
(2)[3]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霜是铝罐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铝罐凝华成小冰晶,并附着在铝罐外壁上形成的。
(3)[4][5]本实验中,干冰的主要作用是使铝罐的温度降低。这是因为罐中的干冰升华时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的。
2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碘的升华”时,实验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方案 乙方案
如图所示,小雨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如图所示,叶子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下,碘的熔点为,碘的沸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______,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答案】 乙 100 熔化
【解析】
[1]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甲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甲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乙实验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更合理的方案是乙;
[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即可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23.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温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 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 184.4℃,水的沸点是 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温度远低于0℃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 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4)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些干冰,一会儿看到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升华 水的沸点为 100℃,水浴加热时,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能熔化 干冰升华 水蒸气液化 干冰升华吸热使铁盒变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解析】
(1)[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2)[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所以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
(3)[3][4]干冰在热水中吸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由于升华吸热,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4)[5]干冰温度远低于0℃,铁盒放热降温干冰迅速升华吸热,铁盒温度急剧降低。当铁盒温度低于0℃时,周围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铁盒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霜。
24.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图的甲、乙两种方案。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说明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___________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___________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___________;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
【答案】 吸 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凝华
【解析】
(1)[1]两种方案中对需要对碘进行加热,说明碘在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2)[2]通过资料可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可以确定碘不可能发生熔化,因此可以确定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高于碘的熔点,所以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所以乙方案比甲方案更合理。
(3)[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所以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4]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由气态变回固态,形成紫黑色的小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2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一种制冷剂,小明使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______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使试管温度降低,__________________在试管外壁__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水中的气泡,它的形成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B.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答案】 升华 吸收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 放出 BD
【解析】
(1)[1][2][3][4]把干冰放入试中,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壁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管外,形成霜,凝华放热.
(2)[5]将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干冰迅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使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选BD.
26.碘锤装置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内装入少量固态碘。
(1)小丽同学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甲。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管。下列生活实例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B.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2)小勇同学认为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实验现象更明显。小丽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400℃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并且______;
(3)将甲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固态的碘,这个过程碘蒸汽需要______热量。
【答案】 升华 A 熔化 汽化 凝华 放出
【解析】
(1)[1][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玻璃管中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所以,此过程的物态变化为升华,樟脑丸变小也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4]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当玻璃管温度达到碘的熔点113.5℃时,固态的碘就会熔化成液态碘,随着玻璃管的温度继续升高,液态碘又会汽化成碘蒸气,所以碘颗粒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发生熔化和汽化。
(3)[5][6]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的碘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碘,所以此过程是放出热量。
27.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
(1)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8.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_____过程,需要_____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_____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_____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_____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答案】 升华 吸 凝华 凝华 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 B
【解析】
(1)[1][2]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3]同时又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些霜是由碘蒸汽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2)[4][5]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蒸汽凝华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6]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冰柱越来越粗,故B说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12.5 升华与凝华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2.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凝华、液化、升华 B.升华、凝固、熔化
C.升华、熔化、凝华 D.升华、凝华、熔化
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凝重的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6.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
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
7.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8.下如所示关于物态变化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10.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1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 ℃).现在把它们放在20 ℃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霜,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B.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水,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C.甲的内壁M侧有水珠,乙的内壁P侧有一层霜
D.甲的外壁N侧有水珠,乙的外壁Q侧有一层霜
12.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
14.(1)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流吸收热量而___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________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410℃。
15.以下四种现象,需要吸热的是______;需要放热的是______。
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
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 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 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
16.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
17.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______形成的小冰晶,有的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______热过程;图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熔化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18.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 )
19.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______现象。
20.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1)在①过程中,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____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
(2)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在②过程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成小冰晶( ),就形成了云(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物态变化名称);
(3)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这属于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并____热量,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三、实验题
21.为观察霜是如何形成的,小旋在实验室里进行相关实验。把适量干冰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后铝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甲所示。
(1)在小旋把温度计玻璃泡刚插入碎干冰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这是干冰的温度吗?简要写出你的分析过程。______。
(2)简要说明霜是如何形成的______。
(3)本实验中,干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_____。它是如何实现这个作用的?______。
2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碘的升华”时,实验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方案 乙方案
如图所示,小雨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如图所示,叶子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下,碘的熔点为,碘的沸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______,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23.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温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 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 184.4℃,水的沸点是 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温度远低于0℃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 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4)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些干冰,一会儿看到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4.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图的甲、乙两种方案。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说明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___________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___________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___________;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
2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一种制冷剂,小明使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______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使试管温度降低,__________________在试管外壁__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水中的气泡,它的形成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B.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6.碘锤装置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内装入少量固态碘。
(1)小丽同学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甲。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管。下列生活实例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B.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2)小勇同学认为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实验现象更明显。小丽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400℃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并且______;
(3)将甲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固态的碘,这个过程碘蒸汽需要______热量。
27.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28.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_____过程,需要_____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_____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_____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_____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