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作业(6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作业(6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14 19:40:30

文档简介


地球的宇宙环境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天体与天体系统
1、2、3、4、10
5、6、12
13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7、8
9、11
13
一、单项选择题
  金星,中国古称“太白金星”。在金星上太阳西升东落,金星表面有浓密的大气。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表面有一个小黑点慢慢穿过,这种现象称之为“金星凌日”。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2题:
1.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体的主要原因是(  )
                    
A.自身发光强度大 B.金星表面反射率大
C.体积质量大 D.金星上太阳西升东落
2.下列行星中也能发生“凌日”现象的是(  )
A.火星 B.木星 C.天王星 D.水星
解析:1.B 2.D 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知:金星表面有浓密的大气,对太阳光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故为天空中最亮的星体。第2题,从材料可知,发生“凌日”现象的天体应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八颗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符合此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4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底发生了火星“冲日”现象。这是继2003年8月底火星“大冲”之后的又一次火星“冲日”。
材料二 地外行星(即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大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时,称为行星“冲日”,简称“冲”。火星“冲日”每隔780天左右发生一次,而每隔15年至17年才会出现一次火星“大冲”,“大冲”期间火星离地球最近。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火星“冲日”的是(  )
4.火星属于(  )
A.地外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地月系
解析:3.B 4.A 第3题,由材料二知,发生火星“冲日”时,火星、地球、太阳在同一直线上,且火星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由此判断只有B项正确。第4题,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之外,因而火星属于地外行星。
  (2013宁波检测)如图表示“双星伴月”这一天象奇观,金星、木星这对夜空最明亮的星星与一弯细细的蛾眉月相依相偎,远看犹如一张“笑脸”。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组成“笑脸”的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星、木星是月球的卫星
B.金星、木星是太阳的卫星
C.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D.金星、木星体积比月球小
6.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组成“笑脸”天体的是(  )
                    
A.总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5.C 6.D 第5题,金星、木星都是太阳系的行星,其质量、体积都比月球大得多,金星距地球最近。第6题,组成“笑脸”的天体包括金星、木星和月球,它们都是太阳系的成员,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不属于河外星系。
  读“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回答7~9题:
7.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
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8.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9.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炎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解析:
答案:7.D 8.A 9.B
10.“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解析:A 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故A正确。
1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 ③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 ④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远的一颗行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地球是位于总星系中的银河系中的太阳系中的地月系中的中心天体,不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大行星是海王星。
二、综合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是:B    ,D    。?
(2)若图2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其中C3表示小行星带,则该图中A1、B2与图1中相对应的分别是    、    。?
(3)图2中D4天体绕日周期为76年,则该天体是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A1、D4的绕日公转方向。?
(4)图1中行星H与地球相比,不能产生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最主要的原因是             。?
解析: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八颗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可判定A1为火星,B2是木星,分别对应图1中的D和E。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其绕日公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H行星为海王星,因距日太远,温度太低,所以不能产生生命物质。
答案:(1)金星 火星
(2)D E
(3)哈雷彗星 A1画成逆时针,D4画成顺时针。
(4)距日太远,温度太低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如果贵星球愿意接纳,请给予回复,并告知你们的位置,以便我们寻找。万分感谢你们的援助!”(提示:远距离传递信息靠的是电磁波,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1光年是94 605亿千米,近10万亿千米)
(1)X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猜想它应该具备了哪些条件?
(2)假如地球人愿意接纳X星球上的居民,你将怎样告知外星朋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外星朋友最终能收到地球上发出的援助消息吗?为什么?
解析:第(1)题,X星球上有生命存在,它所具备的条件应该和地球相类似,可参照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第(2)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应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逐步确定。第(3)题,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基本单位是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真空中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远距离传递信息主要靠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答案:(1)这颗行星应该离它所在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某一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使它的外围形成大气层,大气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成分;该行星所在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光照条件稳定,且该行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离中心天体太阳1.5亿千米处,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离太阳由近到远数起第三颗行星。
(3)不能。因为1光年相当于94 605亿千米,该行星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即距离地球超过5光年。远距离传递信息靠的是电磁波,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信息从该行星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时间,从地球传到该行星又需要5年多时间,那时该行星已经毁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太阳辐射与地球
1、2、7、8、12
3、9、10
太阳活动与地球
4、5、11、13(1)
6、13(2)
13(3)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太阳能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
2.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
A.太阳风 B.核能 C.太阳能 D.光能
解析:1.D 2.C 第1题,太阳能电池绕地球运行,地球是行星,围绕行星的轨道是卫星轨道。第2题,读图可知,太阳能电池利用的是太阳辐射能,即开发的能源类型是太阳能。
3.有关人类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都是人类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利用方式
B.人类利用的煤、石油、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不是地球自身产生的能源,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
C.人类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是由太阳辐射产生的
D.我国是利用太阳能最早的国家
解析:A 本题可用排除法,B项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的叙述不正确,C项取决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D项应加上“之一”。
  (2013涡阳检测)根据紫金山天文台观测,2010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10多个,到了2011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就增长到了35个,而2012年太阳黑子的相对数已经超过60个,在2013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达到峰值。据此回答4~6题:
4.太阳活动是(  )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C.与地球上旱涝灾害有一定相关性
D.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可忽略
5.预计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将出现在(  )
A.2019~2020年 B.2021~2022年
C.2023~2024年 D.2017~2018年
6.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解析:4.C 5.C 6.D 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活动有规律可循,是可以预报的,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主要发生在太阳的外部结构(即太阳大气层);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日本夏普公司和关西电力公司在大阪建设的太阳能发电站于2011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达2.8万千瓦,超过西班牙太阳能发电站。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中,目前尚未实现的是(  )
A.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电解铜
B.在沙漠地区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
C.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
D.利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
8.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能的是(  )
A.生物能 B.风能
C.水能 D.地热能
解析:7.C 8.D 第7题,多了解太阳能对地球的作用是关键。以目前的技术,并不能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第8题,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下图是M、N两地太阳辐射的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M地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
10.5~7月间,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M地多,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地面状况
11.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太阳风 D.耀斑和黑子
解析:9.A 10.B 11.A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较小,且最大值出现在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的春、秋分日前后,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冬至日前后,故该地最可能位于赤道。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5~7月间,位于北极点的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赤道处的M地多,这是因为N地发生了极昼,虽然它的太阳高度角没有M地大,但其昼长远长于M地,所以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第11题,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发生在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发生在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其中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与耀斑。
二、综合题
12.(2013西安期末检测)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些城市的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
地理纬度(北纬)
南京
2 182.4
33°31′
上海
1 986.1
31°40′
成都
1 211.3
30°40′
杭州
1 902.1
30°20′
宁波
2 019.7
29°54′
拉萨
3 005.1
29°43′
(1)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      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原因是 ?                        
                           。?
(2)在直辖市中,       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原因是 ?                        
                          。?
(3)图中我国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       ,原因是 ?                        
                            。?
(4)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我国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城市是     。其理由除了     较大外,还与该地区的     、     和空气洁净等因素有关。?
解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日照时数、天气状况(主要是地形因素)和太阳高度(表中的城市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答案:(1)拉萨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大气污染少,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高
(2)重庆 地处四川盆地,云、雨、雾天较多,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势低,日照时间短
(3)高 东侧是夏季风迎风坡,阴天多,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西侧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4)拉萨 年平均日照时数 纬度较低 海拔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国家发改委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周风起介绍,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储量32亿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53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1)从根本上来看,风能是来自哪里的能量(  )
A.地球内能 B.生物能
C.太阳辐射能 D.地热能
(2)举例说明太阳黑子减少对地球的影响。
(3)某学校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打算观测太阳黑子,他们必须在太阳活跃期才能观测到太阳黑子吗?你能帮他们设计较科学的观测时间和方式吗?
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能量来源。第(2)题,太阳黑子减少意味着太阳活动较为平静,各种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大大减弱。第(3)题,太阳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强度不同而已,所以每天都可以直接观测。为了保护眼睛,观测太阳黑子应选择在太阳辐射较弱的早晨或傍晚。
答案:(1)C
(2)平静的太阳对地球有好处。例如全球定位系统变得更加精确;地球大气电离层更加稳定;全球变暖有所缓解。
(3)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在清晨或傍晚时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用望远镜观测时可在镜头前加深色的玻璃以降低太阳的亮度。
地球的结构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地球的内部圈层
1、3、4、5、6
2、7、12、13(1)
13(2)(3)
地球的外部圈层
8、9
10、11
一、单项选择题
1.横波(S波)和纵波(P波)在古登堡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P波波速明显增加
B.S、P波波速明显下降
C.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
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解析:D 纵波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核的外核部分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故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解析:A 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迅速下降,A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所以是正确的。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A 第3题,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第4题,地壳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5~7题: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6.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 km处 B.17 km处
C.33 km处 D.2 900 km处
7.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9°N,90°E
C.南极点 D.纬度0°,经度180°
解析:5.B 6.A 7.D 第5题,横波速度慢,纵波快。第6题,读图可知,地震波在5 km处速度加快,出现不连续面。第7题,从地壳的厚度看,该处应是海洋。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解析:8.D 9.B 第8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9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10.C 11.B 第10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4个圈层。第11题,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2.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
(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②是     ;①+②+③是     ;④是     ;C是     ;D是     。?
(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     层(写代号)。?
(4)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D层的?
物质状态是     。?
(5)从图中可知,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这类题,可以从莫霍面的深度、地壳厚度不均的特点、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等知识点来分析。读图时要注意图上深度数值的变化。图中①是硅铝层,②是硅镁层,①+②为地壳部分,①+②+③则属岩石圈。从图中可读出,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B)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这说明古登堡面上下两层物质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古登堡面
(2)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外核
(3)④
(4)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液态或熔融状态
(5)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说明古登堡面上下两层物质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
 。?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及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如图: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2
10
11
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8、9、12
4、5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6、13
7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B.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左偏
C.地球昼半球与夜半球的温差会缩小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解析:D 地球不自转则不存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回归年,且各地昼夜温差增大。
2.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莫斯科 B.喜马拉雅山顶
C.拉萨 D.南极长城站
解析: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有纬度和海拔。海拔相同的情况下,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3.地球表面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大小是由(  )
A.人为规定的
B.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
C.地球的球体形状大小造成的
D.地球自转造成的
解析:B 地球表面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大小是由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决定的,夹角越大,直射的范围越大;反之越小。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回答4~5题:
图1         图2   
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图1中N点时,地球位于图2中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5.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图2中甲点时(  )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其他三点快
D.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解析:4.C 5.C 第4题,从图中看出,甲为近日点附近,丙为远日点附近。在时间上近日点为1月初,远日点为7月初。由于图1中N点的月份为7月初,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丙点附近)。第5题,当地球公转到甲点时,为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而此季节北京为寒冷干燥的冬季。B、D两项与题干无关。
6.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C.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
D.夹角度数永远不变
解析:B 黄赤交角是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随公转没有变化,但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7.若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解析:D 若黄赤交角增大,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范围均增大;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变;但中纬度地区昼夜变化幅度增大,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8~9题:
8.地球绕日公转位于A点时(  )
A.公转线速度较快
B.公转线速度较慢
C.北半球进入夏季
D.南半球进入冬季
9.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段是(  )
A.从D到B B.从A到C
C.从B到D D.从C到A
解析:8.A 9.D 第8题,从图中可判断A、B、C、D分别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地球在冬至日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第9题,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段是从夏至日到冬至日。
10.一艘海面上的帆船,随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部位是(  )
A.船最前端 B.船帆
C.船底 D.桅杆顶端
解析:D 海面上船上各处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相等的,但是,离水面不同高度的地方在单位时间内划过的弧长是不相等的,帆船的桅杆最顶端划过的弧最长,因此,答案为D。
11.下图中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四个地点按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
A.a—b—c—d B.a—b—d—c
C.d—c—a—b D.c—d—b—a
解析:D 注意横坐标上的1 670千米/时,表示赤道上的线速度,所以c点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a点线速度为0,位于极点处,纬度为90°。其他地区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二、综合题
12.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图中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点,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    点。?
(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公转速度较    ,此时南半球为    季。?
(4)自地球公转到C点以后几天开始,过D点到A点,在此时段,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5)地球公转B—C—D与D—A—B比较,哪一段用时较长?为什么?
解析:题图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题图为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地球公转图,故为逆时针方向。据地轴倾向可判定A位于远日点附近,C位于近日点附近,由于C位于近日点附近,故公转速度快,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C为12月22日前后,以后即为1月初,自此到A,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图中可看出,B—C—D为近日点时段,公转速度快,用时短;D—A—B为远日点时段,公转速度慢,用时长。
答案:(1)略。(逆时针方向)
(2)C A
(3)快 夏
(4)逐渐减慢;由近日点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5)D—A—B用时较长;位于远日点时段,公转速度慢。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A为    星,B为    面;C为    面。α、β二角中,    为黄赤交角,度数是    。?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    。?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    和    基本不变。?
解析:第(1)题,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所以图中错误之处为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第(2)题,较为简单,注意地轴与赤道面垂直,所以C为赤道面,那么,B为黄道面,自然B、C面之间的夹角α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5°。实际上,黄赤交角的度数即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最大范围的界限,即南北回归线(23.5°)。第(3)题,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数值相等。第(4)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答案:(1)图1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正确画法如图2所示。
(2)北极 黄道 赤道 α 23.5°
(3)数值相等
(4)地轴空间指向 黄赤交角大小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8、9、11
13
昼夜长短的变化
2、3、4、10、
7、12
四季与五带
5、6
一、单项选择题
1.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
                    
A.赤道以南地区 B.赤道以北地区
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赤道至北极圈之间的地区
解析:D 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赤道至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物体只要有影子都朝北,北极点上正午物体只要有影子都朝南,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时,物体没有影子。南极点上正午物体只要有影子都朝北。
2.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5月1日 B .7月1日
C.8月1日 D.10月1日
解析:B 白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越早,四个选项中7月1日离6月22日前后最近,昼最长,故升旗仪式最早。
3.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解析:C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某日离春分(秋分)日越近,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就越小。
4.如图为昼长随季节(北半球)的变化曲线图,4条曲线所代表地区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列是(  )
A.a、b、c、d   B.c、a、d、b
C.d、c、b、a   D.b、c、a、d
解析:D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不同纬度,昼夜长短不一样。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南、北极圈昼夜长短变化可达24小时。依据这一规律可知b变化最小,纬度最低;d变化最大,纬度最高。
5.下列四幅图中(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小圆圈表示极圈,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北半球夏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D 据图中提供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及昼夜分布等信息可知:①图代表北半球的春秋分日,②图代表北半球的夏至日,③图代表北半球的冬至日,④图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②图和④图都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故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6.下列地区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15°N B.0° C.35°S D.70°N
解析:C 温带地区是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A、B选项位于热带,D选项位于北寒带,四季变化不明显。
7.读“太阳直射点移动图”,选择正确选项(  )
A.太原市的昼在a段渐长,①④最长
B.好望角的夜在b、c渐长,①④最长
C.北半球的极昼在a段缩小,d段扩大
D.南半球在a、b段昼长夜短
解析:C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8~9题:
8.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5°N D.0°~23.5°S
9.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
答案:8.D 9.A
10.下图中,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青岛某地昼夜长短状况的是(阴影部分表示夜,空白部分表示昼)(  )
解析:A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长和夜长各为12小时。
11.(2013天津检测)北纬30°地区一房主欲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
解析:D 集热板的倾角大小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它与太阳高度角之间是互余的关系。如图所示:α+H=90°。
可以根据日照图所示的节气,判断直射点,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这个角度要与集热板的倾角互余,不相符的是答案。
二、综合题
12.下图中A、B、C、D表示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的节气是   ,在   月   日前后。?
(2)地球在C地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此时堪培拉的季节是   ,北京的季节是   。?
(3)从A位置到B位置,美国纽约的昼夜长短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位于赤道上的基多呢?
(4)北极极昼的日数和南极极昼的日数是否相同?   。如不相同,   极极昼日数较多,其原因是 ?
 。?
解析:解答有关地球公转运行的这类题目时,首先应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出地球运行过程中四个位置的节气或时间,北半球地轴倾向于太阳一侧时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或远日点附近(C点),然后根据地球公转逆时针方向推断出D位置为秋分,A位置为冬至,B位置为春分,在此基础上解答题目所提的问题。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而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因此地球在春分到秋分时公转的速度较慢,转过同样轨道所需的时间就长,而这段时间是北极点出现极昼的时间,因此北极极昼的日数长于南极极昼的日数。
答案:(1)冬至 12 22
(2)昼长夜短 冬季 夏季
(3)由夜最长昼最短变为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4)不相同 北 北极极昼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所需时间较长
13.下图是一个中学地理小组的太阳能研究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楼房2上放置一个太阳能集能发电装置,角β大小可以调节,那么3月21日这天角β调为      集能效果最好。?
(2)若能保证一年中太阳能板都能发电,楼房1的高度不能超过
      米。?
(3)有学生认为,这样放置太阳能板,在6月22日发电效果不好,试解释原因。
解析:第(1)题,通过计算可得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从而推算出角β。第(2)题,通过推算得出当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楼房1比楼房2不能高于15米,即楼房1不能超过25米。第(3)题,本题考查太阳方位与地理纬度关系。
答案:(1)21.5° (2)25
(3)因为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不会出现在楼房2的南方,而会出现在楼房2的北方,所以集能效果不好。
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4
7、8、13
时区、区时及其换算
2、3
9、10
11
日期界线
5、6、1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虚线表示目标方向,实线表示实际方向)中,表示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C 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解析:D 地方时早晚是根据日出早晚规定的,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日出越早,地方时越早。
3.对北京时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C.120°E的地方时
D.北京(116°E)的地方时
解析:D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经线的地方时),不是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东经116°比东经120°的地方时晚16分钟。
4.如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中心点为北极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晨线 B.为晨线
C. 为昏线 D.为晨线
解析:B 由于中心点为北极点,该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根据晨线和昏线的概念可知,为昏线,为晨线,为晨昏线的一半。
  家在北京的刘辉教授于当地时间2013年5月18日13时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地区中进入新的一天的是(  )
A.纽约 B.伦敦
C.巴西利亚 D.北京
6.此时位于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处在同一日期的范围是(  )
A.20°W向西到160°E
B.20°W向东到160°E
C.20°W向东到60°E
D.20°W向西到120°W
解析:5.D 6.C 第5题,当西雅图(西八区)是当地夏令时5月18日13时时,应为当地地方时12时,此时属于5月19日的范围应为60°E向东至180°经线,四选项中只有北京位于此范围内,故D项正确。第6题,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与西雅图在同一个日期的范围是60°E向西到180°经线,把这两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可知C项正确。
  (2013常州模拟)如图为某河流弯曲处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的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的是(  )
8.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E地
B.此河流位于南半球
C.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F地
D.此河流位于北半球
解析:7.D 8.A 第7题,就图中河流流向而言,EF断面的E处为凹岸,河水冲刷较严重,剖面较陡,F处较和缓,故D剖面图符合EF断面情况。第8题,河港应选在水较深的地方,利于通航,E处受河流冲刷大,泥沙不易淤积;河港应选在有港湾处,利于停泊船只,故河港应选在E处。此图中有两个弯曲的地方,一个在右岸,一个在左岸,不能准确判断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还是向右偏,故不能判断南北半球。
  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回答9~10题:
9.甲地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10.北京时间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解析:9.B 10.B 第9题,从南极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依据题意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日期划分界线为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和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所以只能是左下方的分界线是国际日界线,右上方的界线是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又依据每格3小时(图中共有8格平分24小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地方时用“+”,得出甲所在经线地方时为9时。第10题,图中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与180°经线相对,经度为0°。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8时。又依据120°E位于非阴影部分,日期为7月7日,得出北京时间为7日8时。
1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解析:B 从时间来说,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后因为仍在东西十二区内,区时应为12时5分。从日期来看,越过180°经线有三种可能:未越过日界线,日期不变;可能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可能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二、综合题
12.如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NA的经度为    ;NB的经度为    。?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   日    时。?
解析:第(1)题,由图所给的条件,可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因为NA、NB为3月21日与3月22日的分界线,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NA左侧为西,右侧为东),即可推出NA为新一天开始的地方,即为3月22日0时,NB为日界线,即180°,NA为60°E。第(2)题,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因为NA(60°E)为3月22日0时,即可推出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相差60°)。
答案:(1)60°E 180°
(2)22 4
13.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并分析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
①将球状(面状)物的虚拟北极点或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水滴)。
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如果是虚拟北极点,则逆时针转。
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   偏转,在南半球向   偏转。?
(4)不足之处:?
 。?
解析:实验设计(3),若逆时针转动伞柄,相当于从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运动,即模拟北半球运动物体的偏转,墨水的流动相当于北半球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应向右偏;同理,顺时针转动伞柄,相当于模拟南半球运动物体的偏转。实验设计(4),本模拟实验的现象类似于由高纬向低纬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但赤道上和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没有模拟出来,同时伞的转动和地球自转差别太大,有一定局限性。
答案:(3)右 左
(4)①没有模拟出赤道上和东西方向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②伞的转动和地球的自转差别太大,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