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培优课 运动图像和追及问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理解v t图像和x t图像的意义,并会应用两种图像分析问题.
2.会分析运动学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 1.对v t图像和x t图像的理解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2.追及问题的求解与分析是学习的难点.
提示:根据图像可得,火车最远距离出发点90 m.
(2)情景中,火车各阶段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2.运动学图像的“五看”
x t图像 v t图像
轴 纵轴为位移x 纵轴为速度v
线 倾斜直线表示
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表示
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 表示速度 表示加速度
面积 无实际意义 图线与时间轴围
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纵截距 表示初位置 表示初速度
二、追及、相遇问题
1.试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下甲能否追上乙?在甲追上乙之前二者相距最远或最近的条件?
(1)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示:①这种情况肯定能追上,且相遇一次.
②两者之间在追上前距离最大的条件为v加=v匀.
(2)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v0减>v0匀)
提示:①若当v减=v匀时,两者仍没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上,且此时有最小距离.
②若当v减=v匀时,两者正好在同一位置,则恰能追上,且只能相遇一次.
③若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时有v减(3)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0匀>v0加).
提示:①若当v加=v匀时,两者仍没有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上,且此时有最小距离.
②若当v加=v匀时,两者恰好到达同一位置,则恰好能追上,且只能相遇一次.
③若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时有v减2.归纳总结
(1)分析问题时, 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或是否恰好追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a.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
b.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是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解题探究]
(1)两图像中交点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x t图像中交点表示位置相同,v t图像中交点表示速度相同.
(2)两图像中图线的斜率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x 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v 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解析:在x t图像中表示的是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选项A、B错误;在v t图像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选项C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丙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选项D错误.
答案:C
火车甲以v1=288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0.5 km处有一列火车乙正沿同方向以v2=144 km/h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题探究]
(1)火车甲刹车后两火车之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提示:逐渐减小.
(2)两火车不相撞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x1≤x2+s.
答案:a≥1.6 m/s2
培优作业(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