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老
子
章四
学习目标
了解老子生平及思想主张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思考老子的处世哲学及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玄妙内篇》
新课导入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壹
文学常识
走进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__________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思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生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和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__________
老子思想
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知足”,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相信“柔弱胜刚强”。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状态。其理想的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__________
__________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贰
文本研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揉和,黏土
车轮中心部位
门窗
"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理解内容
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兼顾双方。
分析本章论说特点。
从世俗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
理解内容
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富有韵律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跨大步
踮起脚
自我显露
自以为是
自我夸耀
多余的形体、赘瘤
做
本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老子告诫人们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应对,方能长久。
理解内容
分析本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之人不愿去做的事,形象生动。
理解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刚强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本章蕴含的哲理。
应做到自知、自胜、强行。知晓别人的长处、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与正道复归。
理解内容
分析本章论说特点。
理解内容
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解决
显露迹象
同判
细微的事物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有所把持的
动手去做的
顺应自然
接近成功
常人不想要的
弥补
不加以干预
开头到治于未乱
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民之从事到无败事
划分层次
壹
贰
叁
肆
伍
是以圣人欲不欲
善于把握先兆
积累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
慎始慎终
不妄为
本章蕴含的哲理。
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发展起来。“合抱之木”“九层高台”“千里之行”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这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理解内容
分析本章论说特点。
理解内容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老子》第十一章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作用的句子是 , 。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二十四章指出自夸和自大害处的两句是 , 。
划分层次
壹
贰
叁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老子》第三十三章指出能了解别人叫智慧,能认识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 。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指出能战胜别人和克制自己弱点重要性的两句是 ,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树为喻指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的开始萌发的是 , 。
划分层次
肆
伍
陆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老子》第三十三章指出做事始终如一就不会失败的两句是 , 。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叁
深入探究
写作特色
善于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举例说理,概括抽象道理。如用“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我心中的完人是君子
我主张有为,有德,有仁,克己复礼
我心中的完人是有道之人
我主张无为,无欲,无争,顺应自然
合作探究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道家强调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的观念。
__________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思想中有超然通达的一面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道家思想中有积极入世的一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为蘅芜君,她事事小心,恭敬谨慎,近乎“完人”她身上便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
黛玉为潇湘妃子,她自然率真、灵动飘逸的性格与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士大夫总是希望能“学而优则仕”,当理想受挫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合作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儒道互补?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