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间词话》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文档属性

名称 10《人间词话》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19: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观堂,又号水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是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
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
大师之光
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境界
阅读全文,思考
这些诗歌都或多或少被改动,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和原诗相比,哪首更好?为甚?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 摸兜里没有钱。
李白乘舟不给钱,船夫一脚踢下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
我劝天公重抖擞,天公对我吼三吼,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
诗词的好坏在于有无境界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围绕“境界”这个问题作者还提到了哪些独到的见解?
目录

第七至十则[说人生]

第二至六则[谈境界]

第一则[总说]
《人间词话》第一则(纲领)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对境界的态度?
第二至六则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
《人间词话》第二则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探究话题1:“造境”与“写境”
依据注释和文本,谈谈“造境”与“写境”有何分别?并举例说明。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
哪首诗是“写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境
造境
《人间词话》第三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第四则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 。
无我之境: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宁静平和)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
探究话题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情感外显(或喜或悲、
移情于物)
由动之静中得(宏壮)
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情感内敛(心态平和、
超然物外)
于静中得(优美)
客观性强
结合课文例句,谈谈两者的特点。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鹊踏枝】(又名《蝶恋花 》)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
“泪眼”句:无限伤春。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
颍亭留别(节选)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
下列诗词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
属于“无我之境”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E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F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A B C
D E F
真景物
真感情真景物
真感情
测:牛刀小试
《人间词话》第五则/第六则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情景交融;
“真景物、真感情”;
炼字技巧
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链接高考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一个闹子用拟人手法(手法),写出百花争春、欣欣向荣的局面,也渲染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描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情感)。
“弄”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表现出云开月出、花影婆娑之景,诗人意外欣慰之情。
作者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问“弄”是如何表现出境界的?
第七至十则
谈论人生
《人间词话》第七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
三种境界的联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确立
志向和目标
努力
探索和追求
实现
理想和愿望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诗词境界
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第八/九则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人间词话》第十则ju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也就是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具有生命力。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也就是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1: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著追求。
2: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有真性情。
3: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问题探究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总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