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褒奖的称号。
B.少牢,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D.《书》,是《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
B.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C.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D.伏,是说人如狗一般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之事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卑贱的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权威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此时最希望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9.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泷冈阡表(节选)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注]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一篇墓表。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姑,古时称丈夫的母亲为姑,丈夫的父亲为舅。唐代诗人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舅姑”即指“公婆”。
C.归,古时已嫁女子回娘家称“归”。《诗经·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亦即此意。
D.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作为封建时代一个官吏,欧阳修父亲非常相信算命者之言,难以摆脱迷信思想。
C.文章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D.欧阳修母亲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谨记其夫遗训,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谆谆教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2)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4.桐城派散文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请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礼,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太夫人姓郑氏,世为江南名族。治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B.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C.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D.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文中指丈夫的母亲,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姥”意义相同。
B.归,文中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C.岁,文中指岁星,古人以此纪年,与《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岁”意义相同。
D.苟,文中指随便、马虎,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的“苟”意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欧母虽然生活艰难,但却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B.欧父在为母服丧期间,年终祭祀时,都会流着眼泪感叹无论祭品多丰盛,不如生前微薄的奉养。
C.欧父居官仁厚,审案谨慎。遇到死刑犯,尽力替他们开脱,即便如此,认为自己仍会有失误。
D.作为贤妻良母的形象,欧母坚贞平和,无论家境顺逆,都保持着俭约的家风和乐观的态度。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2)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19.此文对“太夫人”与《项脊轩志》对“大母”的记述,在写作手法和情感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宋】欧阳修
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书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苏氏父子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闻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祐,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部,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曾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德之。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五,有删改)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B.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C.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D.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人不敢直接称帝王尊长的名字。文中的“卒”是大夫死亡的讳称。
B.百家之说,先秦诸子学说。《论语》《庄子》《史记》等是各家代表作。
C.戊申,用以纪年月日,文中和《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都用来纪日。
D.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文中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有司”均为此意。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眉州眉山,苏洵的品行道义早就受到家乡百姓的敬仰;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公卿士大夫们的一致追捧,争相传阅,名动京城。
B.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恢弘,读书人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他文思敏捷,写文章纵横捭阖,深入细微。
C.苏洵科考坎坷,不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秀才异等考试全都没有考中,随后,因欧阳修的举荐,朝廷召他做官,他却辞不就职。
D.苏洵重义轻财,乐于交往,急人所难,救济抚养亡故朋友的孤儿,乡邻因此很感激他;对于父亲和欧阳修,他也常怀感恩之心。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24.在文中,欧阳修认为苏洵“学又晚成”(大器晚成),我们能从苏洵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呢?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
26.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
A.必 B.则 C.其 D.乃
27.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8.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9.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②乃求渔者之罟⑥,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欧阳修《养鱼记》)
【注】①折檐:房檐转角。②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洿:音“wū”,低凹之地。这里是挖掘的意思。④甃:音“zhòu”,用砖砌。⑤锸:音“chā”,铁锹。⑥罟:音“gǔ”,鱼网。
3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31.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这篇文章即是如此:前半篇绘景状物,借景抒情,后半篇则______。杂文特征十分鲜明。
32.从第①段的描写看,池塘有下列特点: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3.欧阳修此文作于其境遇不佳之时,你从文中哪些文字可见一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①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②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③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④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己。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34.填入第②段括号里的汉字,最恰当的是( )
A.故 B.而 C.盖 D.夫
35.根据文章内容第①②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使得人主必然信赖亲近他们。
B.如果人君被宦官把持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
C.在人君心中,忠臣比不上侍奉饮食起居陪伴左右的宦官可亲可信。
D.一旦人君的势力孤单,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
36.关于第③段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无论行动缓急都不合适。
B.作者一步步推断,最终很可能两败俱伤,大的话会让国家灭亡,小的话也会让皇帝丧命。
C.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
D.史书中记载,由宦官引发的祸患不仅影响一代君王,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
37.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昭宗之事有力地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
B.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而是国内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才不得已为之。
C.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娲之祸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D.从文章可以推论,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
38.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范司谏书
欧阳修
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
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
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
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节)
【注】文中范司谏即为范仲淹。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B.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C.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D.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可是指对对方的敬称。在本文中意为前者。
B.兵部: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C.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全同于丞相。
D.布衣:布制衣服,代指平民。文中“韦带”用法、意义与“布衣”基本相同。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谏官虽然卑微,但关系到天下得失、民生社稷,与宰相共担天下之责,因此他对范仲淹任此职寄予厚望。
B.作者提醒范司谏宰相、九卿等官员失职要受责于有司,而谏官失职会被君子讥讽,载入书册流传后世,非常可怕。
C.范仲淹刚在陈州被召之时,洛阳士大夫认为他必能在朝堂之上论争。但后来一直未听闻到他进言,作者感到疑惑。
D.作者对布衣韦带之士因出身贫寒、不被任用而未能进言的人生境遇感到惋惜,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
4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2)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泷冈阡表(节选)[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注]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一篇墓表。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4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姑,古时称丈夫的母亲为姑,丈夫的父亲为舅。唐代诗人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舅姑”即指“公婆”。
C.归,古时已嫁女子回娘家称“归”。《诗经·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亦即此意。
D.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作为封建时代一个官吏,欧阳修父亲非常相信算命者之言,难以摆脱迷信思想。
C.文章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D.欧阳修母亲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谨记其夫遗训,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谆谆教诲。
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2)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47.桐城派散文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请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餮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坚强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
52.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并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
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5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7.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各级主官属下的佐吏。
B.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住持僧等僧人的尊称。
C.太祖,庙号,指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多用于称开国君主。
D.伏,原意指人如狗一般匍伏着,常用作谦敬之辞,如“伏惟”“伏法”等。
6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之事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卑贱的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此时最希望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62.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范司谏书
[宋]欧阳修
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
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
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
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节)
【注】文中范司谏即为范仲淹。
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B.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C.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D.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可是指对对方的敬称。在本文中意为前者。
B.兵部: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C.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全同于丞相。
D.布衣:布制衣服,代指平民。文中“韦带”用法、意义与“布衣”基本相同。
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谏官虽然卑微,但关系到天下得失、民生社稷,与宰相共担天下之责,因此他对范仲淹任此职寄予厚望。
B.作者提醒范司谏宰相、九卿等官员失职要受责于有司,而谏官失职会被君子讥讽,载入书册流传后世,非常可怕。
C.范仲淹刚在陈州被召之时,洛阳士大夫认为他必能在朝堂之上论争。但后来一直未听闻到他进言,作者感到疑惑。
D.作者对布衣韦带之士因出身贫寒、不被任用而未能进言的人生境遇感到惋惜,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
6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
(2)伏惟君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太祖即位,马殷遣使修贡,太祖拜殷侍中兼中书令,封楚王。
荆南高季昌以兵断汉口,邀殷贡使,殷遣许德勋攻其沙头,季昌求和,乃止。杨行密袁州刺史吕师周来奔。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师周益惧,谓其裨将綦毋章曰:“吾与楚人为敌境,吾常望其营上云气甚佳,未易败也。吾闻马公仁者,待士有礼,吾欲逃死于楚可乎?”章曰:“公自图之,章舌可断,语不泄也。”师周以兵猎境上,乃奔于楚,綦毋章纵其家属随之。殷闻师周至,大喜曰:“吾方南图岭表而得此人,足矣。”以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岭南,取昭、贺、梧、蒙、龚、富等州。殷表师周昭州刺史。
朗州雷彦恭召吴人攻平江,许德勋击败之。殷遣秦彦晖攻朗州,彦恭奔于吴,执其弟彦雄等七人送于梁。于是澧州向瑰、辰州宋邺、溆州昌师益等率溪洞诸蛮皆附于殷。殷请升朗州为永顺军,表张佶节度使。殷乃请依唐太宗故事,开天册府,置官属。太祖拜殷天册上将军,殷以其弟賨为左相,存为右相,廖光图等十八人为学士。末帝时,加殷武昌、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
唐庄宗灭梁,殷遣其子希范修贡京师,上梁所授都统印。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庄宗嘉之。庄宗平蜀,殷大惧,表求致仕,庄宗下玺书慰劳之。明宗即位,遣使修贡,并贺明年正月,荆南高季昌执其贡使史光宪。殷遣袁诠、王环等攻之,至其城下,季昌求和,乃止。
——节选自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世家·楚世家第六》
6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
B.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
C.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
D.师周/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自言五世将家/惧不能免/常与酒徒聚饮/醉则起舞/悲歌慷慨泣下/行密闻之/疑其有异志/使人察其动静/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贡,献纳贡品,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被征服的部落必须向征服者进献本地的土特产品。
B.纬候,亦为“经纬之术”,即谶纬之学,“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多指天象符瑞、占验灾异之术。
C.裨将,副将,裨,本义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其中的“皮匠”其实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
D.致仕,表示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表示辞官的还有 “返初服”“乞骸骨”等。
6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师周精通谶纬之学,观察到马殷营寨的云气,有王侯将相之美,同时,在面对杨行密的怀疑下,吕师周果断投奔马殷。
B.綦毋章身为吕师周的谋士,在吕师周易主的过程中为其保密,并任其家属跟随。
C.马殷请求设立天策府,任命官员,梁太祖还封他为天册上将军。马殷于是开府设官,将他的楚地系统地管理起来。
D.唐庄宗灭梁后,作为前臣,马殷派儿子马希范献上梁授予的都统印,表示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曰:“公自图之,章舌可断,语不泄也。”
(2)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
71.《三楚新录》中评价马殷:“殷宽厚大度,得士死力。”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概括他赢得这个美誉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72.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词下片中的“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B.赵词下片中的“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
C.欧词的“双燕归”反衬诗人寂寞的心境,赵词的“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
D.欧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浑开阔。
73.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情感方面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7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75.有人评价这首诗工于写景,请结合全诗的写景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7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幕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77.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78.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
C.“双燕归”反衬诗人寂寞的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
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浑开阔。
79.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情感方面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注]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注〕欧阳修时任颍州太守,即将离开颍州。
8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波浩渺,丝簧声声,词人以简练的笔触,概括写出西湖的广阔与繁华。
B.裙带双垂,酒入香腮,描写出舞女正翩翩起舞的情景和不胜酒力的情态。
C.“杯深不觉琉璃滑”,描写视角从舞女转到赏歌舞的人,起到过渡作用。
D.本词意脉相连,含蕴深远,遣辞精准,从容不迫,体现出雍容和婉之风。
81.叶嘉莹先生以“欣慨交心”来评价欧阳修的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一)
欧阳修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溅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注】至和二年(1055)冬,欧阳修奉命到契丹去贺新君登位,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
8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句式长短不一,故应属于杂言古诗。
B.诗的首句写“行人”在途中夜宿梦回故乡,以梦写情,含蓄隽永,手法巧妙。
C.诗的第二句意谓报晓的号角声,好像催促“行人”早早起身,比喻生动贴切。
D.“马蹄”句用一“溅”字,极有力度,表现出环境险恶,路途艰苦。
8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8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将红粉争花好”,写的是春暖花开时节,踏青的姑娘涂脂抹粉敢与百花争艳的豪情。
B.“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既描写了春游畅饮的情形,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怀。
C.京城虽然繁华、热闹非凡,词人却要告诉行人不要羡慕,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D.词人听到禁城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发出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85.这首词上下两片描写的场景各是什么?词人这样写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86.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野望 饯别 B.双燕 寒梅 C.青梅 春酒 D.春思 赏梅
87.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
C.“双燕归”反衬寂寞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
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阔。
88.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写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
尊前①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②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①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②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
8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把”“欲语”从心理和神态上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归期在即主人公内心的不舍、不忍又不得不离别的痛苦。
B.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叮咛恳切,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C.“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与“直须”和“始共”相呼应,只有欣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
D.整首词通过记叙、抒情表达了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又从儿女柔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问题。
9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本词的名句,有人评价说这两句“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9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C.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D.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92.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9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的敬意和自勉之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尾联写自己寄身长松野水、无人为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之情。
94.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张卿哪些品质令欧阳修赞叹不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9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96.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9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而且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
9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崇徽公主远嫁时鸟儿欢快鸣叫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公主远嫁时的伤感。
B.“青冢”一句写公主出嫁后埋骨他乡,“翠崖”一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诗意凄婉,十分动人。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对仗工整,诘问尖锐犀利,议论深切痛快。
D.诗歌借古抒怀,借用历史事实,表达了对历史上曾有的和亲政策的深沉追问与思考。
99.本诗尾联中的“空”与《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用词精妙,请比较分析其寄寓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唐名相李德裕被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庆历五年,被贬为滁州知州。③画角:古代乐器名。
10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和李德裕有相似的命运遭际,诗人追怀历史,表达自己豁达释然、欲归山林之志。
B.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收尾;写景层次分明.角度变换,呈现开阔深远的画面。
C.颈联描绘诗人形象:“解带西风”,解带披襟迎西风;“倚栏”,凭栏眺望,与青松欣然对赏。
D.尾联“会须”二字,遥想出与嘉宾携手踏雪赏群峰的热闹豪放场景,虚写一笔,诗情更浓。
101.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论“‘霜林’一联极为放翁(陆游)所揣摩”,试赏析颔联的妙处。
10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C.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D.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2)“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一、
参考答案:
1.D
2.A
3.A
4.(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2)天下已经平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本题中,“其后用兵”,“其后”作“用兵”的时间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以一少牢”作“告庙”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谥号是……后世给予褒奖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贬或褒的称号。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对中心论点的概括错误,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岂”,难道;“易”,容易;“抑”,或者;“本”,推究;
(2)“以为”,认为;“金城”,坚固的城防;“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D
6.D
7.B
8.(1)(大家)听说(石介)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
(2)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
9.①石介具备御史的品质;
②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
③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
④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上虽好之”与“上虽恶之”,“其人不肖”与“其人贤”,“则当弹而去之”与“则当举而申之”是三组结构对举的句子,各自之间断开,而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不肖”“贤”的主语应该是“其人”,两个“其人”与后面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A。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中的“伏法”错误。“伏法”是依法被处死刑,不是谦辞。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被罢官实在可惜”错误。根据原文“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可知,作者没有为石介“被罢官”觉得可惜,而是为杜中丞的举措感到可惜。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谓”,认为;“疏贱”,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罪”,归罪于,意译为罢免。(2)“尔”,这样做;“审”,确切,清楚了解;“果”,确实如此,果然这样;“易”,替代。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从石介的能力角度分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可知,在作者看来,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因此认为石介具备了担任御史的能力。从杜中丞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可判断,作者认为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根据“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不能受皇帝和他人议论的影响。根据“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可知,作者认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导致上任的官员不敢说话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听说(石介)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如果是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那就应该听从石介所说,明辩是非对错才作决定。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
10.B
11.C
12.B
13.(1)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
(2)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
(3)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饮酒一杯,赋诗一首,也足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幽深内敛的情感。
14.廉洁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奉亲至孝,居心仁厚。”)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修不幸”为主谓短语,在后面断开,排除AD。“太夫人守节自誓”为主谓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已嫁女子回娘家称‘归’”错误。“归”古时称女子出嫁,“归宁”应该是女子出嫁回娘家。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欧阳修父亲特别相信算命者之言,难以摆脱迷信思想”错误。原文中欧阳修父亲只是做出假设,意思是:“算命的说我遇上成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卜吉”占卜吉地;“克”立;“表”碑;“阡’墓道;“克表于其阡”介宾短语后置。(2)“其”,一定;“勉”,努力;“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判断句。(3)“丝竹管弦”指音乐;“殇”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幽情”,幽深内敛的情感。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可知欧阳修的父亲廉洁好施。根据“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可知他孝敬父母。根据“要其心之厚于仁”可知父亲宅心仁厚。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 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 ’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 ’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
15.D
16.D
17.B
18.(1)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
(2)但他在家里,从不虚夸伪饰,他这样做事情,是发自内心的啊!
19.写作手法:都以语言描写为主。
情感:都充满了对子孙的鼓励与期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
“好施与”意思是“喜欢施舍别人东西”,“喜宾客”意思是“爱结交朋友”,两个句子结构相似,都是动宾结构,所以中间断开,据此排除B、C。
“常不使有余”是对应前面“其俸禄虽薄”,且“毋以是为我累”的主语是“汝父”不是“余”,所以“余”后断,据此排除A。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的‘苟’意义相同”错,“欲苟顺私情”意思是“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所以“苟”是姑且的意思。两者意义不同。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欧父在为母服丧期间”错,根据原文“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是“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时。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间”,间或,偶尔;“御”,进用;“及”,到。
(2)“居于家”,状语后置句,“于家”做“居”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家居”;“矜饰”,矜夸修饰;“中”,内心。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根据本文中“太夫人告之曰……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可知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借母亲之口说的,所以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太夫人”的。由于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本文通过太夫人口来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同时也颂扬其母德妇节,使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眼前。父因母显,母受父成,其间都充满着对子孙的鼓励与期待。
根据《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知这段文字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所以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情感方面的相似之处是:都以语言描写为主,都充满了对子孙的鼓励与期待。
参考译文: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