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课件(共2课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课件(共2课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09: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1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示 儿
【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颇为丰富。著有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
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
翻译: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同“原”,本来。
但:
九州:
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
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只是。
翻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
南宋朝廷的军队。
定:
收复。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翻译: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
祭祀祖宗。
无:
同“勿”,不要。
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乃翁:
你们的父亲。
翻译: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探究性问题:
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悲 盼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悲之切”中体会到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年轻时的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后来陆游从军边关,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陆游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年将古稀时,他终日缠绵病榻,令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那“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将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
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作品有《题临安邸》
《长相思》等。
作者简介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词语注释
1.邸(dǐ):旅店。
2.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3.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4.直:简直。
【白话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什么?
诗句赏析
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
从“几时休”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愤怒
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副怎样的神态?
这里的“暖风”指什么 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
暖风熏得游人醉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这里的 “游人”是什么人
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画面
“游人” 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
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
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
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清明上河图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第二课时
1.会认“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
2.学习《己亥杂诗》,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解读诗题
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鸦片战争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盦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
作者简介
龚自珍纪念馆
北 京
浙 江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说说通过自学,你能读懂什么?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品悟诗情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生气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万马齐喑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理解诗情
再读全诗,自己想象画面,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齐喑
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
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万马齐喑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心情。
悲哀、愤恨……
这悲愤交加的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一个字:“哀”。
大家再次读一读这句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唤醒什么?
九州生气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带着这种深切的悲愤和满怀的激昂,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读一读这两句,“我”劝谁?劝什么?怎样劝?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
结合作者写诗的社会背景,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感悟写法
将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风雷”“万马”“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同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拓展延伸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后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
政治昏暗
呼唤改革
殷切希望
心底呼唤
}
希望改变现状
期待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