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4 20: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登 高
古诗文中自古便有“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登高望远,看尽繁华落寞,文人墨客于山之巅、海之涯,书写了多少的往事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杜甫的《登高》望远时。
导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文 学 常 识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 ,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
2.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写作背景
1.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内 容 研 读
(一)整体感知:
1.翻译诗歌: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白话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二)诵读体味:
范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诗人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诗文画面增添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问题探究
【思考2】体会意境
任务: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问题探究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落木
长江





飞回
萧萧
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画面: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思考3】鉴赏“语言”
1. 这首诗精于炼字,那么你认为诗歌的前四句哪个词最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例1:“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问题探究
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问题探究
例3: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问题探究
例4:“不尽、滚滚”,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语言”
2.朗读整首诗歌,试分析这首诗歌在句式结构和音律上的特点。
明确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语言”
3.试概括整首歌的语言特点
明确 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问题探究
【思考4】感悟情感
1.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 ① “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 “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 “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 “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 “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 “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问题探究
【思考4】感悟情感
2.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问题探究
(五)鉴赏诗人形象:
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六)归纳主题:
思考: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全诗抒了什么情?
明确: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七)总结艺术特色
讨论: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1.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八)课堂小结: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拓展探究
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阅读这幅画像并结合你对杜甫的认识与理解,刻画出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示例
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如此的孤独、忧郁?我知道,是身世的飘零,为国事的渐衰。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空地迥,你越发地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的飘泊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石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
2.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杜甫画像进行的“再创作”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并由此引发网络热议与集体围观。请你发表看法,阐述理由。(字数不少于30字)
明确(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手涂鸦?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观点一:A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恶搞杜甫,戏谑严肃事物,模糊边界,这是反智狂欢。会消解孩子们的敬畏之心。呼吁网友对杜甫以及传统文化保持尊重。
B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其形象。经典是不能亵渎的,创造了经典的伟人当然更不能亵渎。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
观点二:A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真正的亵渎,是随意封神造圣并且垄断对神圣的解释权,是对各种造神行为不假思索地接受。娱乐同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所蕴含的幽默感常常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某些人努力维持的“伪神圣”化为无形。
B孩子们信手涂鸦的“恶搞”只是娱乐,无伤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对这类娱乐的道德审判。因为即使是不自觉的道德审判也预设了这样的前提:未经允许,不准娱乐。娱乐的泛滥,未必消解神圣;娱乐禁区的林立,只会制造太多迫人敬畏、禁人思考的伪神圣。
观点三:与流行于亚洲欧美的“漫画减压”风一样,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这个事件并非诋毁杜甫形象或不尊重,更多体现出在校学生和网友对教科书人物形象再创造的欲望。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变,很难满足接受流行文化长大的学生的审美需要,学生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杜甫涂鸦现象,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
课后作业
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