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4 23: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22·山东·鱼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2.(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3.(2022·山东聊城·九年级期末)俄国苏维埃政权在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4.(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这反映了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机遇 B.苏联国内工业化建设尚未完成
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消失 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5.(2022·山东滨州·九年级期末)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法令规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一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工业化运动
6.(2022·山东聊城·九年级期末)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7.(2022·山东德州·九年级期末)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8.(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苏维埃)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到1922年,私商在全国零售周转额中占到了四分之三。”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了
A.工业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2022·山东临沂·九年级期末)一战期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有关它的社会主义建设,说法错误的是
A.新经济政策从当时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B.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C.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D.新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一向敌视布尔什维克主义,但他却在俄国投资建厂,同时他还是俄国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商,福特曾经对这些生意极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政策让外国商人有钱可赚,其他美国商人也纷纷加入。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斯大林体制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11.(2022·山东青岛·九年级期末)“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实行国家调节。”(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和完善
12.(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13.(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4.(2022·山东·鱼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于是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
15.(2022·山东德州·九年级期末)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16.(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17.(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18.(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下图为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轻工业增长率最高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将农业发展放到首位
19.(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如图是苏联历史上的两位关键人物,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左边人物无关的是( )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D.苏联的建立
20.(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21.(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末)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德、日、苏四国GDP对照表(单位:亿元)。据此可知( )
A.经济危机持续恶化 B.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C.苏联模式弊端凸显 D.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22.(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23.(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商品经济繁荣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国际地位提高
24.(2022·山东聊城·九年级期末)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记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段材料说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农业实行集体化全力支援工业建设
D.社会主义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
25.(2022·山东青岛·九年级期末)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6.(2022·山东潍坊·九年级期末)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
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 B.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 D.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
27.(2022·山东临沂·九年级期末)下图漫画主要揭示的是苏联( )
A.军事技术长期领先 B.民用经济迅速发展
C.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28.(2022·山东枣庄·九年级期末)“每一双皮鞋或者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特点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29.(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它们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30.(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双方辩手观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该辩论会的主题是( )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反方:造成该国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A.1861年改革的利弊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
C.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D.苏联模式的利弊
31.(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1)根据上图分析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2)根据材料,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对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结合材料中关于苏联模式的四种看法,试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简要评价这一模式。
32.(2022·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在170多年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划时代跨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1)图一发表于哪一年?它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
材料三 经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3)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哪一年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33.(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攻打冬宫
(1)图片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材料二 1921-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2)依据材料二指出俄国1921一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一政策的实行,促便了这一变化?
材料三 斯大林说,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的做法……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斯大林关于实现工业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34.(2022·山东临沂·九年级期末)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扩大、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这场革命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什么事件。“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 1920~1924年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给苏维埃机关的信中写道: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据《一个大国的强起与崩清》相关内容编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0~1924年农民年平均税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1921年苏俄(联)哪项具体措施解决了材料二中农民提到的问题?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新经济政策中哪些内容体现了“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1928~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89 367.26 49.09 30.48
(4)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1928~1940年苏联工、农业的发展概况。指出这给苏联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35.(2022·山东临沂·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怎样才能达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社会发展之路。没有别的事件能像1917年俄国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2)“一条不同寻常的社会发展之路”指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 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主编《苏联兴亡史》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社会发展模式?针对这一模式的消极影响,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6.(2022·山东济南·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1921年)……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一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十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间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摘编自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摘编自郑易平、龚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1)“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同意上面哪一种观点?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也超越了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后来列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正确。
2.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曾经设想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失败,因此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D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排除。所以答案选B。
3.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B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不符,A排除;农业集体化是在苏联建立后,C排除;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与材料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择B。
4.A
【解析】根据材料1929-1932年可知,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苏联几乎未授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反而借此机会进口英国先进机器,发展工业,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的工业化进程,B项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矛盾并没有消除,C项排除;材料只涉及英国,无法判断西方各国产能过剩,D项排除。故选A项。
5.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21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注重利用商品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于191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排除C项;工业化运动是在斯大林上台后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根据表格“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主要指标”结合所学知识,1920年~1925年苏俄(联) 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农奴制度的废除是1861年,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推动是1928年以后,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1918-192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根据题干的“20世纪20年代”和“新经济政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改战时共产主义为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一次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中的人物都没有实行新经济政策,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
8.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1929年,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C项符合题意;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就为亨利·福特在俄国投资建厂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排除AC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是高度集中的公有制,同时处于冷战时期,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A项正确;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1992年十四大上做出的决策,排除B项;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经济实行的新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A排除;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B排除;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
13.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1928年到194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发生在1918—1921年,排除;C项发生在1921—1925年,排除。故选D。
14.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局面,开展了工业化建设,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AB项都是在列宁时期实行的;D项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故C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AB;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造成农轻重产业比重失调,排除D。故选C。
16.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电站、铁路等大型工程、新的工业区”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电站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电气化事业大大朝前跨进了一步,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指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涉及商业发展的内容,而且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排除A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强盛的工业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符合题意;优先发展轻工业、优先发展农业、优先发展商业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不符,排除BCD。故选A。
18.C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可知,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轻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所以导致重工业的发展迅速,C项正确;图中重工业增长率最高,排除A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均衡,排除B项;当时苏联将重工业发展放到首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中左边人物是列宁,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候列宁已经逝世,C项正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苏联的建立都与列宁有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C
【解析】根据材料“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可知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增强,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结束,排除A项;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排除B项;苏联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农业高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受经济危机冲击时,苏联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美国经济发展略有下降,德国、日本经济发展增快,国际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苏联、德、日三国经济增长较快,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持续恶化,苏联模式弊端凸显,排除AC项;美国经济略有下滑,但GDP总值还居于其他几国之上,无法说明美国丧失霸主地位,排除B项。故选D项。
22.C
【解析】题干中的提示词为“1929年”和“苏联”,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选C。
23.A
【解析】根据“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苏联完成了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A项正确;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是工业方面,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国际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可知,材料反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实行集体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社会主义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解析】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这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的工业化道路,没有体现其“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27.D
【解析】依据漫画信息“军转民——飞机锯木”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漫画主要揭示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D项符合题意;AB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是20世纪20年代列宁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D。
28.C
【解析】分析题干,实际上强调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题干中强调“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而且斯大林时期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它所有制形式存在,故C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简称,故A不符合题意;多种所有制并存,与斯大林模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是中国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D
【解析】据题干漫画讽刺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的状况,是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描述。在斯大林时代,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计划之下,结果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突出“重工业”,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片面的经济”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没有体现“重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30.D
【解析】它使该国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造成该国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可知与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与有关,斯大林执政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牺牲农业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使得农业长期停滞不前,D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使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是造成战后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列宁实施的政策,巩固了政权,恢复发展了经济,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但是斯大林上台后,这一政策逐渐取消,排除C项。故选D项。
31.(1)逐步增长;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变化:从怀疑到赞赏(或从怀疑到学习);原因:避免了经济危机;短时间内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3)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评价:①积极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②消极作用: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分析】(1)
趋势:根据材料一“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步增长。政策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是: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
变化:根据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表现在:从怀疑到赞赏(或从怀疑到学习)。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避免了经济危机;短时间内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等方面分析导致维尔斯认识变化的原因。
(3)
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评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等方面评价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等方面评价苏联模式的消极作用。
32.(1)时间:1848年;标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2)国际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任答一点即可)
(3)时间:1921年;政策:新经济政策
【分析】(1)
材料一是《共产党宣言》,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等。
(3)
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开始列宁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而实行的新的经济政策。
33.(1)事件:十月革命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答一句即可)
(2)变化: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意思相近即可)
政策:新经济政策
(3)观点:重点发展重工业;(意思相近即可,采分点”重工业”)
成就: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第一问:根据“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
分析粮食产量变化可知,在1921-1925年期间俄国粮食产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推动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第一问:根据“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概括可知斯大林认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过一五二五计划,经济发展。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34.(1)事件:十月革命;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变化:逐渐降低;原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问题: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内容: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促进了俄国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4)概况:工业和农业都在增长,但是工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农业。变化:造成了苏联产业结构失衡;模式: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解析】(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消息传到中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变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1920~1924年农民年平均税款在逐渐降低;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底,由于布尔什维克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凋敝,人民的不安在积累,因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以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
(3) 内容:根据材料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可知新经济政策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例如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发展经济的积极因素,促进了俄国经济的恢复,人们的生活的逐渐稳定尤其是农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因此巩固了工农联盟;作用:新经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是不同的,这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探索的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概况:根据材料四表格可知1928~1940年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在增长,但是工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农业;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联长期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苏联苏联产业结构失衡;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这种重视发展速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称之为苏联模式。
35.(1)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道路;对现代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3)苏联模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答案合理,答出1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可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社会发展之路、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可知,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它对现代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可知,这就是苏联模式。根据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6.(1)事件:十月革命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从国情出发,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或依据材料回答,解决了战争危机,工农业产量得到恢复)
(3)同意第一种观点的观点,理由: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成为落后国家实现振兴的样板同意第二种观点的观点,理由:斯大林模式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停滞不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号,起义者突破防线,攻打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指的是十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
根据材料二“(1921年)……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根据材料二“……(这一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缓解了危机;根据材料二“到1926年,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
本题只要说明理由,史实正确,任选一种观点即可。如: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成为落后国家实现振兴的样板,所以我同意第一种观点。斯大林模式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停滞不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故我同意第二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