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4 22:13:22

文档简介

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地理试卷 答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建议时长:4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8年7月28日凌晨,火星冲日(即地球、火星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与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红月亮”(月食)同时出现,形成了“火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吸引了广大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据此完成下列1-2题。
1.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为(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火星伴月”的天体是火星和月球,火星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A正确。
2.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  )
A.金星 B.土星 C.地球 D.太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且越向外两行星间的距离越远,故选项中距离火星最近的天体是地球,C正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2018年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列3-4题。
3.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结构、运动特征具有 (  )
A.特殊性 B.唯一性 C.差异性 D.普通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从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上与太阳系中其他几颗行星相似,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D正确。
4.地球平均气温为15 ℃左右,与此相关的是,地球 (  )
①距日远近适中 ②自转周期较短 ③大气层厚度适宜 ④地表为岩石 ⑤有卫星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拥有厚度适宜大气层,使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回答下列5-6题。
5.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  )
A.紫外区(<0.4μm) B.可见光区(0.4~0.76μm)
C.红外区(>0.76μm)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及图示信息可知,根据曲线判断,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可见光区(0.4~0.76μm),B正确。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
B.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C.太阳能量来源于其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如地热能,B错误,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回答下列7-8题。
7.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日冕物质抛射 D.光球、黑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们日常观测到的太阳的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D正确。
8.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答案】B
【解析】太阳大气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只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耀斑活动产生的磁暴现象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的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全球降水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看不到极光。故选B。
2017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读图,完成下列9-10题。
9.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生代以湿润气候为主,A错误。第四纪全球平均气温偏低,属于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B错误。根据全球平均气温看,寒冷期时间偏短,温暖期时间偏长,C错误。整个古生代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
10.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B.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生代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A错误。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 地球的大气圈(  )
①由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②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 
③与其他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①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很小,②错误;大气圈和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③错误;地球上的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④正确。故选D。
12. 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③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排除④,故选A。
读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13-14题。
13.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乙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D.乙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甲地在高压控制下,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乙地在低压控制下,为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故选A。
14. 若该图为海陆间的等压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白天,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B.若为夜晚,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C.若为白天,图示区域出现陆风
D.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海风
【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高压,乙地为低压。若为白天,陆地气温高,陆地为低压,海洋气温低,海洋为高压,则图中甲为海洋,乙为陆地,形成海风,A、C错误;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陆风,甲为陆地,乙为海洋,B正确、D错误。
2019年11月12日晚8点多,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樱岛火山接连爆发,有网友拍摄到罕见“火山雷”现象,月色之下,火山喷发的瞬间如烟花般绚丽,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魔力与威能。读图完成下列15-16题。
15.形成“火山雷”的火山灰( )
A.喷出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 B.来源于上地幔的顶部
C.飘散在大气中使夜晚温度进一步降低 D.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正面影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火山喷发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火山灰喷出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A正确;在爆发性的火山运动中,熔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错误;飘散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增加了大气中的尘埃,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夜晚保温作用增强,温度会有所提升,C错误;火山灰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许多疾病,危害身体健康;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影响居民出行;损坏建筑物表面、压塌屋顶,造成人员伤亡,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火山灰也有正面作用,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其中含有大量的铁、铝、铜锌、镁钙等微量元素,适合农作物成长,还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与化工材料等,D错误。
16.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B
【解析】火山灰是指由火山喷发出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质粒子。所以火山灰一经形成就进入到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故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A、D错误;之后随着雨水进入水圈,动植物吸收水分,火山灰随着水分进入生物圈,C错误;最后随着雨水下渗和动植物残体进入岩石圈,B正确。
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17-18题。
17.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答案】A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接近地表的部分,应为岩石圈,A正确;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分别是图中的B、D、C。
18.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答案】D
【解析】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冰川等)和气态水(大气水等)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中的大气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列19-20题。
19.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景观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B正确。
20.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B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景观为广西桂林的峰林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B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行星的名称:A____,B____,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3分)
(2)图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和___之间。(填写行星名称)(2分)
(3)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的普通性表现在它与其他七颗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具有___、____、____。(3分)
(4)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特殊行星,其有利的宇宙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土星 金星 水星
(2)火星 木星
(3)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4)各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很安全;能通过太阳辐射得到稳定的光、热资源。
【解析】
(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图中A为土星,B为金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2)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图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同向性就是指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均向着同一个方向(自西向东),共面性是指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指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正圆。
(4)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各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很安全;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太阳光照稳定,使地球能通过太阳辐射得到稳定的光、热资源。
22.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填序号)(2分)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填序号)(2分)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___,夜晚温度不至于___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_。(3分)
【答案】①② ③ 过高 过低 小
【解析】
(1)读图可知,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
(2)根据上题可知,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因此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
(3)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2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地貌。(3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__处分布。(2分)
(3)说出甲地貌形成的原因。(4分)
(4)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2分)
(5)根据图甲,说明农业区选择在中下部的原因。(2分)
【答案】
(1)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2)B A
(3)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
(4)越来越小
(5)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充足。
【解析】
(1)图中显示,甲图是形成在山麓地区的洪积扇(冲积扇),乙图是形成在河流入海口位置的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
(2)甲形成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从等高线地形图判断,B处位于山谷口,等高线稀疏,坡度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故甲在B处分布。而乙形成在河流入海口,即等高线图中的A处。
(3)山区地势陡峭,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较多,洪水期地表径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水流从山区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
(4)水流到出山口位置时,水流速度下降,搬运能力不断降低,首先是颗粒较大的沉积,然后是颗粒较小的沉积,因此沿A→B方向物质颗粒物越来越小。
(5)山麓冲积扇中下部堆积的泥沙颗粒物较小,土壤比较肥沃,坡度平缓,有利于耕作,地下水比较浅,水源比较充足,因此农业生产多选择在此地。
24.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可以使河湖水资源得以更新的循环类型是________。(2分)
(2)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________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环节关系最密切。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填字母)(3分)
(3)一般降水时间________(填“长”或“短”),地面坡度_______(填“大”或“小”),植被覆盖率_______(填“高”或“低”),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3分)
(4)破坏植被导致当地下渗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城市地面硬化导致当地年蒸发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2分)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2)C G G
(3)长 小 高
(4)减少 减少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海陆间循环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的更新和补充。
(2)我国的夏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也就是C环节;南水北调改变了地表径流,与G环节关系密切;集雨工程主要是改变了河流流量的季节分配,也是对G环节施加影响。
(3)H代表水循环的下渗环节,有利于下渗的条件从气象条件看,降水强度小,降水历时长;从地形条件看,地面平坦、坡度小;从地表植被条件看,地面植被覆盖率高,草木茂盛。
(4)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导致更多的水下渗进入地下,所以破坏植被导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硬化会阻断地下水蒸发的途径,导致当地年蒸发量减少。漳州市南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地理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建议时长:4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8年7月28日凌晨,火星冲日(即地球、火星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与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红月亮”(月食)同时出现,形成了“火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吸引了广大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据此完成下列1-2题。
1.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为(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2.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  )
A.金星 B.土星 C.地球 D.太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2018年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列3-4题。
3.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结构、运动特征具有 (  )
A.特殊性 B.唯一性 C.差异性 D.普通性
4.地球平均气温为15 ℃左右,与此相关的是,地球 (  )
①距日远近适中 ②自转周期较短 ③大气层厚度适宜 ④地表为岩石 ⑤有卫星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回答下列5-6题。
5.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  )
A.紫外区(<0.4μm) B.可见光区(0.4~0.76μm)
C.红外区(>0.76μm) D.无法确定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
B.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C.太阳能量来源于其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回答下列7-8题。
7.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日冕物质抛射 D.光球、黑子
8.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2017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读图,完成下列9-10题。
9.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10.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B.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 地球的大气圈(  )
①由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②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 
③与其他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 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③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13-14题。
13.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乙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D.乙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大
14. 若该图为海陆间的等压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白天,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B.若为夜晚,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C.若为白天,图示区域出现陆风
D.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海风
2019年11月12日晚8点多,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樱岛火山接连爆发,有网友拍摄到罕见“火山雷”现象,月色之下,火山喷发的瞬间如烟花般绚丽,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魔力与威能。读图完成下列15-16题。
15.形成“火山雷”的火山灰( )
A.喷出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 B.来源于上地幔的顶部
C.飘散在大气中使夜晚温度进一步降低 D.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正面影响
16.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17-18题。
17.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18.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列19-20题。
19.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20.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行星的名称:A______,B______,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__。(3分)
(2)图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和_____之间。(填写行星名称)(2分)
(3)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的普通性表现在它与其他七颗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特殊行星,其有利的宇宙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填序号)(2分)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填序号)(2分)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___,夜晚温度不至于___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_。(3分)
2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地貌。(3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__处分布。(2分)
(3)说出甲地貌形成的原因。(4分)
(4)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2分)
(5)根据图甲,说明农业区选择在中下部的原因。(2分)
24.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可以使河湖水资源得以更新的循环类型是________。(2分)
(2)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________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环节关系最密切。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填字母)(3分)
(3)一般降水时间________(填“长”或“短”),地面坡度_______(填“大”或“小”),植被覆盖率_______(填“高”或“低”),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3分)
(4)破坏植被导致当地下渗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城市地面硬化导致当地年蒸发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