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14: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市雨花区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班级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总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 【难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顺序。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一般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人类 还有谁有语言呢?播放(图片)天万物复苏,莺飞草长;夏天绿树成荫,蝉声阵阵;秋天天高云淡,雁过留声;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四季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大自然在给我们传递着信息呢?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植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2、了解作者。 28页展示的作者像,看着都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我们一起认识他。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背景知识介绍: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字词:翩然( ) 簌簌( ) 物候( )载途( ) 农谚( ) 刺槐( )连翘( ) 短促( ) 孕育(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 纬度( ) 萌发( ) 兰( )可桢( ) 词语解释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5、说明文知识点回顾(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一)阅读课文,用一句话回答问题。 1.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那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寻找关键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 如何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呢? (1)寻找段落中心句、概括句。如第3段这些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11段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2)寻找设问式语句。如第6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3)寻找表顺序的词、关联词等。如第7段“首先”8段“第二”9段“第三”10段“此外”,11段“首先”“对于”“还可以”“也可以”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再读课文,体会说明顺序。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体裁*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本文先描述(现象),接着作(解释),再推究 (原因),最后阐明(意义),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 *1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2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文章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3、分析第6-10段。 (1)物候观测对农业非常的重要。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先后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逻辑。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1)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能否调换说明顺序? 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补充:分析1、2段的说明顺序。 第1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的词语: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条理十分清楚。 第2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杏花-耕地、桃花-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第一部分是按由表及里得说明顺序。 5、小结。 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二、揣摩语言,品析语言特点 (一)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注释1有简单的介绍。)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或者是沿用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作标题,而要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请朗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温馨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生动传神的词语等方面来谈。) 用“我喜欢: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说一句话。 例如:“我喜欢‘翩然’一词,因为写燕子归来用‘翩然’让人放佛看到了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贴切。”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一个挨一个地。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来形容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景象,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形象典雅(优美,不俗气,为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典雅的本义是朴实,又称雅正。)。 (6)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早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抓住事物典型的特点,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传语”“暗示”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拟人化了,它们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误了农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二)说明文语言考点:生动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1)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传语”“暗示”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拟人化了,它们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误了农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三)说明文语言考点:准确性 1、准确性--常用标志性词语: 表程度:更、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常常、当时…… 表范围:全、大部分、少数…… 2、答题方式。(说明文语言考点:准确性)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方式一:不能删掉。“××”一词是……的意思,删掉后,句子(语段)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答题方式二:使用了“××”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例:“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第8段) “凡是”表示范围,准确地说明了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练习。下列句中的红色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第8段)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1.展示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班级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总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 【难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顺序。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补充)阅读下列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物候现象受纬度影响,越往北玉兰花开得越迟。 二、学习知识,巧用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分类别、画(列)图表、引(资料)用、下定义、作诠释。 1、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 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①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明白。 ②语言标志:如、例如、譬如、比如、据说……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说服力,使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④例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句话运用了举列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例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10、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这句话运用了举列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性状特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①作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②语言标志:像、如、仿佛……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说对象更通俗易懂。 ④例:《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例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用具体的或者大家熟悉的事物和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①作用: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语言标志:比、也、而、相对于、较……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④例:《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例1: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例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 例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列数字: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便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①作用: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把事物说得精确直观) ②语言标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特别提示:年代不是,如20年代,2020年3月24日等)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④例:《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例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增强说服力。 例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增强说服力。 5、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①语言标志:一类(种)……一类(种)…… ②作用:使说明条理清晰。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例1: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6、引用(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①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②语言标志:引用言论、资料、传说、民谣(多数有引号)……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说明了××的××特点,增强说服力,增强趣味性。 ④例1: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引用了英国南部物候的记录资料,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特点,增强说服力。 例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①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②答题格式: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③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例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对四季的描写就是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四季更迭的物候现象,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8、列(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①语言标志:各种表格、图片 ②作用:使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具体简明地说明××的××特点。 9、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①语言标志:是、这就是、…… ②作用:准确简练概括地说明事物。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克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反映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 例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或者说是物候学的特征)。 10、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①语言标志: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叫、叫做、…… ②作用: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④例: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逆温层的特点,对逆温层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逆温层有进一步的认识。又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逆温层对农事的影响。 11、下定义、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不能颠倒,说成“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就是作诠释。 12、小结。 答题格式:说明方法+规范性词语+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效果。 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1.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纬度越低,物候越早。例如 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山西长治,北纬36度) 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安,北纬34度)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成都,北纬31度)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北纬31度)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北纬24度) 附翻译: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吴融)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高耸在万里晴空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野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早春二月,黄鹂在宫苑飞翔歌吟;拂晓时紫禁城春浓树木阴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二月江南花满枝。(杜牧)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孟云卿)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3、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探索。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