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地球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同步精练(教师卷+学生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地球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同步精练(教师卷+学生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5 00:28:02

文档简介

1.1地球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圆球 B.圆柱体 C.圆锥体 D.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数据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①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③地球表面有七大洲、四大洋   ④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活动拍摄的照片,由此看出地球的形状是( )
A.圆形 B.椭圆形 C.球体 D.立方体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为6371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4万千米
5.某同学想用线绳量算赤道的长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线绳( )
A.水平绕地球一圈 B.通过地轴两端,绕地球一圈
C.连接地轴的两端 D.选取距两极距离相等的点绕地球一圈
6.上图可观察到的经度范围是( )
A.30 E150 W B.30 W150 W
C.0 180 D.0 180
7.葡萄牙航海家船队环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A.哥伦布 B.马可·波罗 C.麦哲伦 D.郑和
8.下列语句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
C.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40000千米 D.地球表面积是5.1亿KM2
9.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地球卫星照片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伏
10.人类对地球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今能准确观测出地球是个球体的观测工具是( )
A. B. C. D.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2022年4月16日11时0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应该是( )
A.圆形 B.球体 C.圆锥体 D.弧形
12.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于米 D.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1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量,计算出的地球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也更为准确。请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地球的形状是( )
A.正球体 B.不规则球体 C.圆形 D.椭圆形
1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时间顺序是( )
①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盖天说——天圆地方
③浑天说——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蛋黄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1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先后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16.“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的原因是( )
A.“天圆地方” B.地球是球体
C.地面是平坦的 D.站的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17.灰太狼说比喜羊羊跑得快,喜羊羊说自己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所以跑得比灰太狼快。这里的“八万里”指的是( )
A.地球平均半径 B.地球表面积 C.经线的长度 D.赤道周长
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句子。是指我们每天即使原地不动,也会运动八万里路,这里是以赤道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点的。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是下列哪一种地理现象(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随着银河系运动 D.地球随着宇宙运动
19.“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赤道周长约是( )
A.5亿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10000千米
20.读图,粗心的小玲把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写错了,你能找出来吗( )
A.5.1亿平方千米 B.6381千米
C.4万千米 D.以上都不正确
二、解答题
21.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下图所示):
(1)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发现____(填“铅笔头”或“铅笔尾”)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____(填“长”或“短”)。
(2)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在现实生活中,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____(填“桅杆”或“船身”),后看到____(填“桅杆”或“船身”)。
(4)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是____。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表面积约____________平方千米。
(2)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__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____________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__________端,与北极对应的另一极叫____________极。
23.读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长度约为_________。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_,长度约为_________,A_________(大于、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_________。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_,长约_________。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_________,地球表面积约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3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
1.
这颗“蓝色弹珠”是指地球。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选D。
2.
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选项①②④叙述正确,③描述的不是地球的大小,故选C。
【点睛】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C
【解析】
【详解】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A
5.D
6.C
【解析】
4.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是最长的纬线;某同学想用线绳量算赤道的长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选取距两极距离相等的点绕地球一圈,D正确,A错误。通过地轴两端,绕地球一圈是经线的长度,B、C错误。故选D。
6.
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分各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了度数,叫经度。经度的变化规律为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度数逐渐增大到180°。读图分析可知,如图可观察到的经度范围是0°→向东18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
7.C
【解析】
【详解】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天圆地方“说,再是根据太阳与月球的形状提出的假设,直到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一周,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最后到了现代有了卫星照片能够清楚地认识地球的球体形状,C正确。哥伦布、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郑和是中国的,ABD错误,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说明的是地球的形状,A错误;“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说明的是地球自转的特征,B错误;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0000千米,C错误;“地球表面积是5.1亿KM2”说明的是地球的大小。D正确。故选D。
9.D
【解析】
【详解】
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ABC不符合题意;地面的高低起伏不能证明地球的形状,只能证明地形起伏不一,D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天圆地方“说,再是根据太阳与月球的形状提出的假设,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最后到了现代有了卫星照片能够清楚地认识地球的球体形状,故认识顺序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B正确。航线的船只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准确观测处地球是一个球体,A错误。火车和气象仪器都不能准确观测出地球是个球体,CD错误。故选B。
11.B
12.D
【解析】
11.
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圆形、圆锥体、弧形均不符合地球形状,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2.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选项ABC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D。
【点睛】
地球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13.B
【解析】
【详解】
读图,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形状,B正确;排除ACD,选B。
14.B
【解析】
【详解】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②盖天说天圆地方→③浑天说一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蛋黄→④麦哲伦环球航行→①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选B。
15.C
【解析】
【详解】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直接观察(天圆地方)、推测(太阳和月亮)、探索(环球航行)、拍摄卫星照片。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共有四个阶段:直接观察(天圆地方)、推测(太阳和月亮)、探索(环球航行)、拍摄卫星照片。
16.B
【解析】
【详解】
“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球体,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与“天圆地方”、“地面是平坦的”和前面遮挡的东西少无关,故ACD错误、B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坐地日行八万里”,这里的“八万里”指的是赤道周长4万千米,D正确;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排除A;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排除B;地球经线的长度约2万千米,排除C;故选D
18.A
19.C
【解析】
18.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也就是八万里。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所以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了,因此可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是地球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A正确。故选A。
19.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八万里”就是4万千米,在赤道附近地区可以实现,因此地球赤道的周长约是4万千米,C正确。故选C。
【点睛】
经过测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0.B
【解析】
【详解】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B错误,符合题意。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A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 铅笔头 短
(2)不会
(3) 桅杆 船身
(4)地球是一个球体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证明地球时一个球体的实验”为材料,设置了4个问题,涉及地球的形状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1)
由图可知,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发现因为视线被篮球形状的阻挡,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   
(2)
由图可知,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因为视线没有被阻挡,所以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3)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地球形状的阻挡,从大海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4)
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和篮球一样是一个球体。
【点睛】
22.(1)5.1亿
(2)形状
(3) 北极 北 南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模型为材料,考查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构成,考查学生对地球仪的掌握。
(1)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端,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点睛】
23.(1)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小于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 赤道 4万千米
(3) 6371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为切入点,涉及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图中A处由地心到北极,代表极半径;图中B处由地心到赤道,代表赤道半径;经过精确测量,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A极半径小于B赤道半径;因此,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读图可知,图中C处为赤道,是地球上最大周长,其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3)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精确测量,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点睛】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1.1地球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圆球 B.圆柱体 C.圆锥体 D.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数据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①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③地球表面有七大洲、四大洋   ④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活动拍摄的照片,由此看出地球的形状是( )
A.圆形 B.椭圆形 C.球体 D.立方体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为6371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4万千米
5.某同学想用线绳量算赤道的长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线绳( )
A.水平绕地球一圈 B.通过地轴两端,绕地球一圈
C.连接地轴的两端 D.选取距两极距离相等的点绕地球一圈
6.上图可观察到的经度范围是( )
A.30 E150 W B.30 W150 W
C.0 180 D.0 180
7.葡萄牙航海家船队环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A.哥伦布 B.马可·波罗 C.麦哲伦 D.郑和
8.下列语句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
C.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40000千米 D.地球表面积是5.1亿KM2
9.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地球卫星照片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伏
10.人类对地球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今能准确观测出地球是个球体的观测工具是( )
A. B. C. D.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2022年4月16日11时0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应该是( )
A.圆形 B.球体 C.圆锥体 D.弧形
12.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于米 D.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1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量,计算出的地球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也更为准确。请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地球的形状是( )
A.正球体 B.不规则球体 C.圆形 D.椭圆形
1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时间顺序是( )
①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盖天说——天圆地方
③浑天说——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蛋黄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1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先后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16.“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的原因是( )
A.“天圆地方” B.地球是球体
C.地面是平坦的 D.站的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17.灰太狼说比喜羊羊跑得快,喜羊羊说自己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所以跑得比灰太狼快。这里的“八万里”指的是( )
A.地球平均半径 B.地球表面积 C.经线的长度 D.赤道周长
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句子。是指我们每天即使原地不动,也会运动八万里路,这里是以赤道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点的。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是下列哪一种地理现象(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随着银河系运动 D.地球随着宇宙运动
19.“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赤道周长约是( )
A.5亿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10000千米
20.读图,粗心的小玲把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写错了,你能找出来吗( )
A.5.1亿平方千米 B.6381千米
C.4万千米 D.以上都不正确
二、解答题
21.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下图所示):
(1)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发现____(填“铅笔头”或“铅笔尾”)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____(填“长”或“短”)。
(2)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在现实生活中,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____(填“桅杆”或“船身”),后看到____(填“桅杆”或“船身”)。
(4)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是____。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表面积约____________平方千米。
(2)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__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____________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__________端,与北极对应的另一极叫____________极。
23.读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长度约为_________。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_,长度约为_________,A_________(大于、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_________。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___,长约_________。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_________,地球表面积约_________。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