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青蛙写诗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从而组合成了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借这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标点,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
全诗共有5小节,描写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鸣叫来作诗的情景。第1小节写青蛙受到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的感染,产生了作诗的兴趣。第2~4小节写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要分别充当青蛙写的诗中的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第5小节写青蛙的诗写成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都在诗中充当了标点符号。本课提供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找到它们与3种标点符号的相似之处。朗读指导第1小节时,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青蛙是什么表情,它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想着小青蛙的样子读第1小节,结合“我要写诗啦”这句话,启发学生体会小青蛙兴奋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课后第一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本课只是初步了解,后继单元还将进一步学习。可以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先找到相关信息,再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完整回答。课后第二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特点,再根据特点去找诗里的逗号和句号。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1)识字。
本课中一些生字声母的发音容易与其他声母混淆。如,“点、当”的声母d容易与t混淆,“过、给”的声母ɡ容易与k混淆。可以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朗读帮助学生区分。
本课要求认识的两个偏旁,秃宝盖容易与第5课学习的宝盖混淆。可以把两个偏旁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秃宝盖之所以“秃”,正是因为它少了一点。四点底一般表示火的意思,“点”的字形就像在火的上面放了一口锅,有人拿着勺子在搅拌。
可以运用建立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可以出示一串糖葫芦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建立“串”的形象,从而识记字形,并启发学生说说看到这个“串”字,还会想到什么,可能会想到一串鞭炮、一串项链、一串灯笼、一串葡萄……让学生从图片和生活实际中了解“串”的字形和字义。
(2)写字。
本课要写的4个字都有竖这个笔画,提醒学生竖要写得直。“下、个、雨”都是从上往下书写的,“下、个”上宽下窄。
巩固写字环节,可以用这4个字组成词语,让学生抄一抄。如,“下来、下山、坐下、个子、下雨、雨天、人们、我们”。
2.理解运用
学习第1小节,教师可以播放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淅沥沥”“沙啦啦”的意思,这一小节的学习可以采取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式。
学习第2、3、4小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它们想怎样帮忙。
学习第5小节,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青蛙的诗的特点:只有一个“呱”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会传达什么呢?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3.积累表达
积累由生字拓展的新词,如,“写诗、诗句、只要、人们、我们”;积累文中的拟声词“淅沥沥、沙啦啦”等,丰富词汇,便于运用。
教学资源
1.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标号有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的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这些点号主要表示语句的各种停顿。
2.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往往由它来值班。
3.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