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章节)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三)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是第一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科学的一个学习分化点,知识要求较高,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是由于溶解度的概念严格,叙述精炼,教材进行了分散难点的处理,先通过列表法介绍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通过溶解性等级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而学生能否掌握好溶解度计算,前提是准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这样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因此,教学时应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和课堂练习,强化溶解度概念的准解,语言表达力求能俗、简捷,使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溶解度的定义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了解溶解度的定义与分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定义,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相关器材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3、判断: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是该物质最浓的溶液,对吗?新课教学:如何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 3、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5、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克。补充: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溶质 溶剂 溶液 溶解度: S 100克 100克+S 饱和溶液: A B C(=A+B)例题1、已知4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克。 (1)40℃,200克的水中最多可溶解多少的硝酸钾? (2)40℃,96克的硝酸钾溶解在多少克的水中刚好饱和? (3)要配制40℃10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需要多少的硝酸钾和水? (4)40℃,现有500克水和200克硝酸钾,最多可配制多少克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例题2、t℃,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40克,蒸干后得到固体(不含结晶水)40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例题3、t℃,某物质溶液1000克,第一次蒸发100克水,析出晶体10克,第二次蒸发100克水,析出晶体20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克。2、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易容物质:大于10克 可溶物质:1-10克 微溶物质:0.01-1克 难溶物质:小于0.01克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呢?3、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气压(影响气体的溶解度)。分析书p29数据4、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A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等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等
教学反思: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 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