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王维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掌握本诗的字词,并对诗歌语句鉴赏。
3.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
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拓展知识,大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价欣赏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用具:PPT、音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课堂过程
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分析诗歌,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⑴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以下为提问教学、板书)
⑵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⑶诗歌朗读指导
①听朗读。(配乐)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③诵读全诗。
⑶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①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破题)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
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④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
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⑤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
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⑴提问,读诗时,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的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事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隐居。
⑵向学生说明诗句表面容易理解,但是仔细品味还有许多问题。
如,修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明月松林照,急泉石上流”,并让学生讨论改前与改后哪句更好,最后点出“松”和“清泉”皆为意象。
再如,为什么要说是“空山”?是为了表现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⑶向学生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并举“月”、“柳”、“菊”、“子规”等意象,最后说“莲”,并列举写莲的诗句如《西洲曲》中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说明“莲”即“怜”,就是“喜欢、怜爱”之意。从“莲”引出下一句的鉴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⑷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说明此为倒装,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竹的茂密以及莲的盛放,本变现了细节。“莲动下渔舟”与“芙蓉影破归兰桨”(《红楼梦》中诗句)比较,说明后一句有前的影子,却又在前者上更注重细节,更进一步。
⑸比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与“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最后总结前句较好,因为生动形象的抓住了细节,再举出杜甫“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观察细致入微才能写出细节。引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⑹王维被人称为诗佛,诗往往比较静谧。他和孟浩然对山水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水田园诗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山水只要用来起兴,比如“月出佼兮”“蒹葭苍苍”之类,山水是没有独立地位的。第二个阶段是谢灵运和谢朓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时代,山水被当作描写的对象,往往是静态的,诗人与山水是有距离的。第三个阶段是唐代,山水与诗人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达到了情境合一的状态。前者是导游,后者把自己完全融进画境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第二三阶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谢朓与王维的诗去体会。
⑺简单讲述山水田园诗歌的背后意味。由于山水田园与隐逸之间的关系,诗人在描摹山水的时候往往同时包含着对于官场的厌弃。也就是说,庙堂与山林实际上构成了相互补充的对峙关系,“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田园诗歌中也孕育着中国文学中的清洁精神。王维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⑻交给学生在应试的时候,如果考到了山水田园诗人的主题,一般用五句话可以概括:“通过对……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创新型发散思维活动,结束课程:
如果要给王维在当今找一个工作,王维适合做什么呢?
答案由学生讨论,不定。
(举例:画家、作家、园林设计师、导游、山水旅游公司老板等等)
附:板书
诗中画 画外意
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林图 自然美 ——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夜中清泉图
浣洗晚归图
生活美 ——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渔舟采莲图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山居秋暝》,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或中国画描绘出你所理解的《山居秋暝》图
2.自主找一首山水田园诗进行鉴赏。(推荐诗人:陶渊明、谢眺、王维、孟浩然等)
3.在课余时间可以几人为一小组,为王维人生职业进行规划。
课后反思: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