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6 08: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孔子和老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目录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
召公、周公执政,“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今洛阳)
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编《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春 秋
战 国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五霸
《孟子》赵岐注: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白虎通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荀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请在课本第9页找到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
2.增加了长城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再次观察这两幅地图还有什么变化?
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了
阅读课本第10页史料阅读,思考战国时期呈现出怎样的混乱局面?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闵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诸侯兼并战争出现统一趋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逮于大夫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韩氏、赵氏、魏氏(BC403)
BC481年,齐国卿大夫田成子(田常)杀齐简公,专齐之政。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华夏认同
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较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交往中,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都江堰
郑国渠
战国水利工程示意图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盐铁论·通有》
各国为何会变法呢?(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生产力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荒、私田开辟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内容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军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君主权力,
强化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3)结果:
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前260年 秦赵长平之战,秦胜
前256年 秦昭王灭周
前246年 秦始皇嬴政立
前230~前222 秦先后灭韩、赵、 魏、楚、燕
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六国
致千里之奇士,
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迁《稷下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
1.内涵:
“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
“争鸣”: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历史的规律说明,大思想家和大艺术家往往都诞生于乱世,乱世往往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乱世出英雄”。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①社会经济发展,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2)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3)教育思想: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拓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1.内涵:
2.内容:
(2)老子
道家创始人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朴素唯物主义:“道”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辩证法:事物存在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
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提倡“仁政”
性善论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民本思想
百家争鸣
(2)荀子(儒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性恶论
隆礼重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民本思想
百家争鸣
(3)庄子(道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崇尚逍遥自由
百家争鸣
(4)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百家争鸣
(5)墨子(墨家)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以上均摘自《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百家争鸣
(6)韩非(法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二)战国时期诸子学说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五德终始说;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
3.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战国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